格式:pdf
大小:385KB
頁數: 5頁
隧洞是徑流式水電站基本組成部分,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工程總投資中比重相當大。對喜馬拉雅地區隧洞工程中遇到的斷層、逆沖斷層、剪切帶、涌泥、擠出、鼓脹和膨脹、巖爆、涌水、掉塊、地熱、有害氣體等地質問題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相應處理措施。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 14頁
北喜馬拉雅出露一系列片麻巖穹窿,這些穹窿被形成于27.5~10Ma的淡色花崗巖侵入.淡色花崗巖的巖石類型為二云母花崗巖,它們的主量元素組成為SiO2=70.97%~74.54%、K2O+Na2O=6.27%~8.09%、K2O/Na2O=0.91~1.36及A/CNK=1.10~1.33.然而,它們在微量元素組成上呈現出較大的變化:Rb=(41~322)×10-6、Sr=(26~139)×10-6、Ba=(135~594)×10-6、(La/Yb)N=0.97~17.31、Eu/Eu=0.29~0.72.北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組成特征類似于高喜馬拉雅中新世的二云母花崗巖,而在Ti、Mg、Ca、Ba含量和Rb/Sr比值上明顯不同于高喜馬拉雅中新世的電氣石-白云母花崗巖.北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87Sr/86Sr)t=0.7344~0.8503(t=10Ma),εNd(10Ma)=-12.5~-19.3,與高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無明顯差異.在巖石成因上,北喜馬拉雅和高喜馬拉雅中新世淡色花崗巖均起因于構造減壓作用,由此導致白云母發生脫水反應誘發高喜馬拉雅結晶巖系的深熔.但北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形成的地質背景明顯不同于高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前者具有較長的時間跨度,開始形成于喜馬拉雅漸新世的地殼增厚期,之后形成于中新世穹窿片麻巖的折返時期,而高喜馬拉雅淡色花崗巖與中新世高喜馬拉雅結晶巖系的構造擠出作用有關.因此,北喜馬拉雅和高喜馬拉雅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