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小:2.3MB
頁數: 12頁
土木工程概論 第十章 隧道工程及地下工程 簡述 當今世界,人類正在向地下、海洋和宇宙開發。向地下開發可歸結為:地下資源開發、地下能源開發和地下 空間開發三個方面。地下空間的利用也正由“線”的利用向大斷面、大距離的“空間”利用進展。 20 世紀 80 年代國際隧道協會( ITA)提出“大力開發地下空間,開始人類新的穴居時代”的口號。順應于 時代的潮流,許多國家將地下開發作為一種國策,如日本提出了向地下發展,將國土擴大十倍的設想。從某種意 義上來講,地下空間的利用歷史是與人類文明史相呼應的,它可以分為四個時代: 第一時代 從出現人類至公元前 3,000 年的遠古時期。人類原始穴居,天然洞窟成為人類防寒暑、避風雨、 躲野獸的處所。 第二時代 從公元前 3,000 年至 5 世紀的古代時期。埃及金字塔、古代巴比倫引水隧道,均為此時代的建筑 典范。我國秦漢時期的陵墓和地下糧倉,已具有相當技術水準和規
格式:pdf
大小:6KB
頁數: 2頁
隧道出口 10~30 單面斜坡, 隧道出口軸線與斜坡方向、巖層傾向基本一致。 2》洞口巖性及地質構造 隧道出口段上覆土層零星分布,下伏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譚組 (P31)碳質泥巖,屬含煤地層 的低瓦斯隧道地段。 ①土層: 主要為坡殘積成因的粘土, 褐紅色, 多呈硬塑狀, 厚 0~0.35m,偶含碳質泥巖塊石。 ②巖層:下伏巖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 (P31)碳質泥巖,屬含煤地層的高瓦斯煤層。中 ~厚層 狀,強風化帶巖體較破碎,裂隙發育,深部巖體較完整,巖層產狀 278°﹤ 43°。 隧道出洞口段位于傾向坡外,為順向斜坡,地形較平緩,旱地,目前斜坡穩定。但隧道洞口 開挖形成邊坡后引發工程滑坡的可能性極大。 ③地下水:出口段地下水位高于設計路面標高。 3﹚洞口段穩定性評價 隧道出口段巖層呈單斜產出,構造簡單, 地層為強風化碳質泥巖, 邊坡極易坍塌失穩; 未發 現斷層、泥石流、滑坡、柔軟夾層和地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