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小:277KB
頁數: 5頁
四合院建筑與庭院 一菖蒲河公 園花鳥魚蟲館設計 游 江 “得水之情盆魚有樂 ,領山之趣拳石 皆奇。”這 正是菖蒲河公園花鳥魚蟲館 ,得山得水得 自然,觀花 觀鳥觀魚蟲的景觀寫真。人于 “雖 自人工 ,宛如天 開”的庭院美景中,嘆四季芳菲的開謝 ,聽八方百靈 的歌喉 ,與魚蟲同樂。“心澹水木秀,興幽魚鳥閑”。 蕾蒲河的昨天與今天 菖蒲河原名外金水河,源 自皇城西苑中海,從天 安門城樓前向東 ,沿皇城南端流過 ,匯入御河,明代 成為皇城內的一條河道 ,因長滿菖蒲而得名。其西北 為太廟 (勞動人民文化宮),北側為皇史威和普勝寺。 菖浦河是明代皇城內 “東苑”的南端。 20世紀 60年代,菖蒲河被覆蓋,上 面搭建起倉 庫 ,住房,存放節 日慶祝活動用的器材。后來,這里 形成狹窄臟亂的街巷,環境惡劣 ,與所處地位極不相 稱。 根據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菖
格式:pdf
大小:1.6MB
頁數: 8頁
三峽庫區消落帶植物恢復不僅面臨長期淹水逆境,還面臨高水位落差、反季節消落等環境因素的脅迫。菖蒲和石菖蒲是庫區常見的兩種濕生植物,探討它們在泥沙水體中的生長發育,有利于為三峽庫區消落帶植被恢復的物種選擇提供科學依據。用粒徑小于100μm的泥沙分別配置濁度為30、60和90NTU的渾濁水體,8月將菖蒲(Acorus calamus L.)和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植株分別種植于上述水體中,翌年4月統計植株的萌發數、葉長、葉寬、葉片數,利用水下飽和脈沖熒光儀(DIVING-PAM)測定葉片的快速光響應曲線。結果表明,各濁度組植株的萌發率與對照組相同,30NTU組石菖蒲和菖蒲的植株數顯著多于對照組,且石菖蒲的植株數隨水體濁度增加呈增多趨勢,而菖蒲的植株數呈相反趨勢。石菖蒲和菖蒲30NTU組植株的葉長、葉寬以及總葉片數、總葉長均顯著大于對照組;石菖蒲60NTU組和90NTU組植株的葉長、葉寬和總葉長顯著小于對照組(P0.05),且菖蒲60NTU組和90NTU組植株的總葉片數和總葉長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由快速光響應曲線可知,在較高光強照射下各濁度組植株的光化學熒光淬滅系數(qP)、非光化學淬滅系數(qN)和相對電子傳遞速率(rETR)均顯著降低,但在低光下各濁度組植株的qP、qN和rETR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菖蒲對低光的耐受范圍大于石菖蒲。因而,菖蒲和石菖蒲均能長期生長于淺(0.9m)的懸浮泥沙水體中,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