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小:632KB
頁數: 8頁
在大別山黃石至六安反射地震剖面上有很多近水平的反射體,表明大別山中心部位的中、下地殼內也有近水平的分層性,反映有流變性和動力學方面的差異,與大型薄皮構造理論對巖石圈性質的認識一致,因而在其運動過程中應服從薄皮構造的運動規律。結合以往對大別山區劃分的巖石-構造組合,在前人對此反射地震剖面所作的地質解釋的基礎上,對反射地震剖面作了較為詳細的地質解釋,并建立了大別山造山帶在此剖面上的兩維幾何結構。剖面南部為造山過程中形成的背斜構造,地表15km深度內為由碰撞混雜巖組成的揚子與中-朝大陸之間的主滑脫帶。剖面中部為造山期后的侵入體。剖面北部為主滑脫帶的根帶(通常認為的縫合帶),根帶被中生代形成的曉天磨子潭斷裂帶切割。剖面最北端為變質復理石中略晚于主滑脫帶的反向沖斷帶。推測下地殼的斷開距離在揚子大陸俯沖時(三疊紀前)規模較大,然后逐漸縮小,直至保留到今天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