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居住建筑仿歐陸風格談中國住文化
格式:pdf
大小:422KB
頁數:2P
本文針對國內當前迅速興起的居住歐陸風格,提出在吸取西方住文化經驗上要取其精華,剔其糟粕,繼承和發揚中國住文化的傳統,在發展中求創新。
感觸歐陸風格——中南海濱大酒店建筑裝修介述
格式:pdf
大小:4.4MB
頁數:4P
中南海濱大酒店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商業、文化、娛樂中心——南新路,緊靠深南大道。酒店采用歐陸風格裝修設計,外觀雋逸、高雅,散發出濃厚的歐洲文化氣息,堪稱建筑與裝飾藝術的完美結晶。中南海濱大酒店按國際四星級標準和新世紀智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的要求建造,全部采用結構化綜合布線,實行智能化管理,體現了"形式服從功能"基本要求,達到了內部和外部的和諧統一。中南海濱酒店在外型上借鑒了雅典獎杯亭的設計手法,嚴格采用三段式構圖,深色大理石高縫干掛,強調線條的劃分,形成厚重的基座,屋身采用淺色
中國現代建筑賞析論文
格式:pdf
大小:16KB
頁數:2P
4.7
中國現代建筑賞析 一、鋼結構建筑欣賞----水立方 國家游泳中心又被稱為“水立方”(watercube),位于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 是北京為2008年夏季奧運會修建的主游泳館,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志性建 筑物之一。其與國家體育場(俗稱鳥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軸線北端的兩側,共同 形成相對完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形象。 雖都是鋼結構,但“水立方”和“鳥巢”卻大不相同。“水立方”的鋼結構 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規則,縱橫交錯中透著一股自然的純美。然而,正是這種自然 的不規則形態給焊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水立方”的墻面和屋頂都分內外三層,設計人員利用三維坐標設計了3 萬多個鋼質構件,這三萬多個鋼質構件在位置上沒有一個是相同的。這些技術都 是我國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他們填補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 “水立方”的地下及基礎部分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部分是鋼網架,鋼結 構與
淺談中國現代建筑中如何保留傳統建筑風格
格式:pdf
大小:67KB
頁數:2P
4.3
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的矛盾一直存在。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外來文化的融入給當地的傳統文化帶來了一定的沖擊,這使傳統建筑文化面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同時,中國建筑也面臨著一個挑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在現代建筑發展的同時保留傳統建筑風格。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傳統建筑,及現代建筑的優秀案例的調研解讀,探索傳統與現代共存及傳承方式。
中國現代建筑路在何方?——從北大校園建筑風格談起
格式:pdf
大小:3.3MB
頁數:4P
4.4
1復古呼聲再起—現代建筑屢戰屢敗?中國建筑思想中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自20世紀初開始,被反復探討并且迄今尚未定論的沉重話題。建筑既是社會環境的塑造者,又是社會意識的直接反映,
預言與寓言貝聿銘的中國現代建筑
格式:pdf
大小:607KB
頁數:6P
4.7
因為缺乏有效的切入點,關于中國現代建筑的討論始終停止在風格、形式的手法層面.文章認為,從關于中國園林的表象之一--不對稱為起點,追問不對稱的發生機制--對仗,將有可能對貝聿銘的兩件探討中國現代建筑可能性的作品--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進行評價.
預言與寓言貝聿銘的中國現代建筑
格式:pdf
大小:867KB
頁數:1P
4.5
貝聿銘對于中國建筑的可行性評價與預言是行業內眾所周知的事,而通過貝聿銘對中國現代建筑的預言與評價判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趨勢與特性,其中更是包括現代建筑的可能性。本文首先介紹了貝聿銘現代建筑預言的典故,其次對城市與建筑關系、中國現代建筑的現代化特征以及中國建筑與中國精神的關系進行了論述,最后對現代建筑的新技術進行了分析和介紹。
中國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格式:pdf
大小:8KB
頁數:2P
4.7
中國現代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一、可持續性建筑的提出背景 據統計,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得的物質原料中有50%以上用來建造各種類型的建筑及其附屬設施,這些建筑又消 耗了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能源的40%。而與建筑業有關的環境污染占環境總污染的34%。這些數據結果足以說明, 作為現代支柱產業的建筑業是環境污染的“大戶”,對自然生態平衡存在較大的破壞作用。因此如何協調建筑質量 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社會有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可持續性建筑的定義 可持續性建筑實際上也叫做生態建筑。它的定義是在1987年的聯合國《蒙特利爾協議》上提出來的,但真正 受到世界范圍內眾多國家餓重視還是在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峰會召開之后的事。 可持續性建筑的一般性定義是:“一種開發模式,既可以滿足我們這一代的需要,又不對后代滿足他們自身需 要的能力構成威脅。它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四點: 1、盡可能使用
中國現代建筑中的傳統語匯解讀
格式:pdf
大小:256KB
頁數:2P
4.8
通過符號、材料、空間三個方面解讀了傳統建筑元素在中國現代建筑中的應用,結合實例,分析了其具體的使用方式和手法,為現代建筑和傳統建筑的結合提供更廣闊的思路。
從審美角度看中國現代建筑
格式:pdf
大小:122KB
頁數:1P
4.5
建筑設計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無論其結構、造型,還是色彩、裝飾都會深深打下時代的烙印,本文對如何從審美角度看中國現代建筑提出了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小議中國現代建筑中的古典元素
格式:pdf
大小:1.6MB
頁數:1P
4.6
現代建筑應該說是基于傳統形式的變形或者說更新,其必然的效果就是建筑中蘊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大多數現代建筑卻不是這樣,他們拋棄了以往的舊的文化基礎而采用新的世界上的潮流來構件建筑本身,這樣做產生的結果只有一種:那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體化,沒有自己千年的文化積累和創造價值,我們傳統所必需的東西沒有被保留下來。所以,面對這種現象充斥的社會環境以及建筑學界我們應該找到一條正確的路,應該從前人的經驗中學到很多有助于現代建筑的東西。中國的現代建筑中大多數都是前一種多元文化的產物,但不乏有一些還是有很多精彩的部分是吸取中國古建筑精華內容而產生的形式,它們就分別體現在建筑的外觀、造型以及空間、規劃等方面。
由北京十大建筑談中國現代建筑的精神
格式:pdf
大小:334KB
頁數:2P
4.7
建筑,不僅具有物質性,更具有精神性。可是今天,中國建筑的精神在層出不窮的形式表皮下,已消失殆盡。文中擬通過對建筑精神的論述,呼吁重新找回華夏建筑的精神。
淺析解構主義對中國現代建筑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18KB
頁數:1P
4.6
解構主義是從"結構主義"中演化出來的,它的實質是對于結構主義的破壞和分解。作為后現代主義的形式之一,是對單調乏味的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設計的調整、補充,改良和批判。解構主義的理念被眾多設計師所推崇和實踐,對中國現代建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唯一出路是創新
格式:pdf
大小:7KB
頁數:3P
4.7
中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唯一出路是創新 ——訪著名建筑學家、1949級校友英若聰 (鐘景雯) 年屆七旬的英若聰教授1949年入清華建筑系學習,1953年又繼 續攻讀研究生,后長期在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工作,還多年擔任北京市 政協委員一職。這位研究和教授建筑史的著名建筑學家,對中國建筑 設計如何創新的問題頗有見解,對如何理解著名建筑大師、我校建筑 系的創始人梁思成的建筑思想也很有自己的見解。 搞了幾十年的建筑史,英先生自稱酷愛古代建筑已成了職業病, 但卻不贊成現代建筑去復古,他認為“那樣是違背歷史規律的”。 1993年,當時北京市的負責人提出了“奪回古都風貌”的口號。 作為市政協常委的英先生卻敢于“反潮流”,在《北京政協》上發表 了一篇《古都風貌今難在》的文章。他說,“奪回古都風貌”這口號 不通,不能,也不對。首先,把被別人搶走的東西再搶回來才叫奪回, 而古都風貌應叫恢復;其次,即
中國現代建筑行業催生的新產業——房屋驗收
格式:pdf
大小:395KB
頁數:3P
4.3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財富故事會》在2007年5月做了一期暗有所指的節目。主人公是南京的一位職業驗房師,其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陪業主一起去收樓,檢查房屋的建筑質量,然后利用自己的專業建筑知識和法律知識,替業主找開發商理論,要求索賠。
從傳統民居看中國現代建筑設計
格式:pdf
大小:184KB
頁數:2P
4.6
我們視為尊貴無比的《營造法式》對中國建筑界的統治應該結束了!對我們設計限制的并不是那些未知領域而往往是已占據我們頭腦內已知的東西。保護永遠是和創新同步進行的。建筑,作為一門藝術,它應該而且必須走在社會發展的前沿,作為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質。我們應該提倡設計的原創性!只有當設計普及大多數人,并讓大多數人都能從中收益時,建筑設計才是達成了正真的高度。
中國現代建筑應與中國文化有機結合——參觀程泰寧院士作品展有感
格式:pdf
大小:477KB
頁數:5P
4.5
程泰寧是中國當代著名建筑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大師、東南大學建筑設計與理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總建筑師、中聯.程泰寧建筑設計研究院的主持人,多年來,程泰寧堅守在中國建筑創作的第一線,堅持不懈地探索著中國建筑的發展之道,在設計中努力把現代建筑理念和東方文化結合起來,創作出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建筑作品。最近,程泰寧建筑作品展暨論壇在京舉辦,展覽及論壇通過對程泰寧作品及建筑理念的解讀,從建筑設計的傳承與發展等角度,探討了中國本土建筑師的創作之道。
中國現代建筑遺產的保護與遺產價值研究 以華東電力大樓為例
格式:pdf
大小:2.9MB
頁數:8P
4.6
在華東電力大樓改造項目竣工之時,文章深入研究了大樓第二次改造方案征集的四個階段里諸設計方案的改造設計策略及其背后的規劃管理依據.回顧了建筑界對華東電力大樓作為現代建筑遺產進行保護的呼吁和遺產價值的討論。在此基礎上,文章分析了華東電力大樓未能獲得法定保護的緣由.指出華東電力大樓最重要的遺產價值在于學科價值和藝術價值.而非當時普遍論及的城市記憶。最后.文章提出.在學術研究層面,應重視中國現代建筑遺產價值體系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價值評估的應用研究.以及對上海現代建筑遺產的普查和上海現代建筑史的研究:在制度建設層面.提出對優秀歷史建筑的認定條件的完善、日常申報機制和搶救登錄制度的建立.以及年限規則豁免條件的補充。
以貝聿銘蘇州博物館為例談中國現代建筑設計
格式:pdf
大小:453KB
頁數:3P
4.3
通過豐富的圖例,從場所精神、創新、細節等方面對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做好中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幾點認識,最后指出抓住中國精神,運用現代的科技傳達中國的歷史文化精神,才是中國現代建筑設計的根本。
中國現代建筑哲學建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
格式:pdf
大小:551KB
頁數:2P
4.3
探討了現代建筑及后現代建筑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存在的天然聯系,認為建構中國現代建筑哲學應當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對人類建造活動的指導作用。
現代建筑工程的設計風格和創意
格式:pdf
大小:1.1MB
頁數:1P
4.3
建筑設計并不只是一種施工工程建設,在現代社會,在人們對于建筑設計的高要求之下,建設工程更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藝術,因此設計人員在對建設對象進行設計時,不僅僅需要將建筑的實用功能設計好,同時還要對建筑的風格進行設計,現有的建筑風格已經不能滿足建筑設計者的需要,建筑設計者必須將創新設計理念添加到建筑設計之中,避免與其他已經存在的建筑出現雷同性,使建筑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現代建筑設計工作給設計人員增加了新的設計負擔,設計人員需要保證建筑存在設計價值,本文根據對現代建筑設計情況的了解,對建筑的設計風格以及新型設計創意進行分析.
吐魯番現代建筑設計中傳統建筑風格的運用
格式:pdf
大小:106KB
頁數:3P
4.7
從氣候、宗教、色彩、圖案四個角度介紹了吐魯番傳統建筑的藝術風格,研究了吐魯番現代建筑的設計理念,并以吐魯番市濱湖小區為例作了闡述,展現了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符號相互融入,和諧統一的效果。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工程材料員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