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觸發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研究
格式:pdf
大小:3.1MB
頁數:10P
人氣 :88
4.5
"5.12" 汶川大地震觸發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研究 作者: 黃潤秋 , 李為樂 , HUANG Runqiu, LI Weile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59 刊名: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
汶川大地震地質災害及分析
格式:pdf
大小:962KB
頁數:5P
筆者參加了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工作,目睹了地震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大量的地質災害。本文介紹了汶川大地震期間的地質災害情況,對發生地震的地質構造原因及誘發地質災害原因進行了初步分析,并對如何避免地質災害對建筑物的影響提出了建議。
汶川大地震后擬建龍池服務區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格式:pdf
大小:1.1MB
頁數:2P
4.5
以擬建龍池服務區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例,探討了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的方法。在汶川大地震后,根據場地災害發育特點,以場地地質災害種類和影響場地安全的災害點的密集程度等指標作為定量評估的量化指標,并且充分考慮地震對場地的安全影響,再結合現狀評估以及預測評估的結果對場地進行危險性綜合分區,突出量化結合定性的評估特點,分區結果合理且較為切合實際,并且體現出\"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評估原則,該方法對以后場地地質災害評估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奇跡的昭示
格式:pdf
大小:556KB
頁數:14P
4.7
1 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奇跡的昭示 2010年02月01日21:36:04來源:新華網 已經封頂的北川新縣城安居工程(2月1日攝)。 山東省對口援建北川新縣城的40萬平方米安居房項目即將讓北川的受災群眾 實現“住有所居”。該項目包括154個單體,3000余套安居房,總投資達8億多元, 目前已全部實現主體封頂,所有安居房主體工程都已通過了質檢部門的驗收檢查, 將全面轉入裝飾裝修階段,預計5月1日前竣工交付使用。新華社記者范長國攝 新華網成都2月1日電(記者劉欣欣、叢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 天。不到兩年時間,四川地震災區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一片片曾是廢墟的 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學校書聲瑯瑯,車間機器轟鳴。 今天,當我們重新走過那些曾經令我們心酸流淚的重災區時,我們不禁被一個 又一個重建奇跡震撼了。奇跡的背后,昭示著什么呢? 2 重建奇跡:
汶川大地震對人防部門的啟示
格式:pdf
大小:143KB
頁數:2P
4.6
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使我們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地震災害瞬間就毀滅了災區人民美好的家園,奪走了數萬條鮮活的生命,吞噬了數千億元的財富。然而,通過抗震救災又彰顯了生命至上的人本主義精神,激發了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的大愛,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檢驗了政府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人防部門在此次抗震救災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總結。
汶川大地震甘肅災區房屋震害調查和震害分析
格式:pdf
大小:369KB
頁數:5P
4.6
介紹\"5.12\"汶川8.0級大地震甘肅災區建筑的破壞情況,對房屋建筑的破壞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做好地震區建設工程抗震質量監管提出了意見。
汶川大地震災區成蘭鐵路地質選線與工程對策
格式:pdf
大小:829KB
頁數:4P
4.8
擬建鐵路成蘭線橫穿地質條件十分復雜的龍門山脈,并通過汶川大地震重災核心區,工程地質與地震次生災害問題控制線路方案。文中以跨越龍門山脈選擇沿安縣雎水河谷方案的事例,探討近震源區余震頻發條件下復雜山區的選線技術,可供鐵路、公路選線借鑒。
山西省神池縣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及防災建議
格式:pdf
大小:2.6MB
頁數:3P
4.3
文章通過對神池縣已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點進行調查,結合當地地質環境背景,了解其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征和誘發因素等,總結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并針對地質災害現狀,提出了適用于該區的科學、合理的地質災害防災建議.
汶川大地震與成都地區的地震安全性
格式:pdf
大小:624KB
頁數:7P
4.4
本文初步總結敘述了汶川8.0級地震的以下特點:(1)震級空前,威力巨大;(2)以逆沖為主,破裂過程復雜;(3)為典型的主震—余震型序列;(4)次生山地災害特別嚴重。汶川地震是有史以來對成都市影響最大的1次地震,但成都市境內少量的重災區和大片的外圍區形成了強烈反差。初步分析認為,成都市主城區在汶川地震中基本上沒有受到破壞是完全必然的,今后成都市主城區乃至整個成都平原仍然不會有高地震烈度的危險。
山西省神池縣地質災害發育分布規律及防災建議
格式:pdf
大小:1.5MB
頁數:3P
4.4
文章通過對神池縣已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質災害點進行調查,結合當地地質環境背景,了解其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征和誘發因素等,總結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并針對地質災害現狀,提出了適用于該區的科學、合理的地質災害防災建議。
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中存在的工程地震問題分析
格式:pdf
大小:277KB
頁數:5P
4.5
第11卷第1期防災科技學院學報vol.11no.1 2009年3月j.ofinstituteofdisaster-preventionscienceandtechnologymar.2009 收稿日期:2008-11-25 作者簡介:關云鵬(1983–),男,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地質工程方面的研究。 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中存在的工程地震問題分析 關云鵬1,李巨文2 (1桂林工學院,廣西桂林541004;2防災科技學院,河北三河065201) 摘要:簡要介紹了汶川地震震害和發震原因,根據汶川地震及其他地震災害的經驗,對汶川地震災后重建 中存在的一些工程地震問題進行了分析,對工程抗震設防的對策進行了探討,以加強和重視建設工程抗震設 防工作,提高工程結構防震抗震能力,為災后重建提供有益參考價值。 關鍵詞:汶川地震;工程
建筑結構地震安全性分析——汶川大地震遺址考察側記
格式:pdf
大小:1.9MB
頁數:5P
4.4
本文以考察側記和分析對比的形式,在對汶川地震遺址進行現場勘察調研并參閱整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參照汶川大地震中不同結構類型房屋倒塌比例和結構抗震性的理論,以考察實際為依據,對汶川地震中建筑倒塌類型、建筑結構地震安全性進行了分析和對比研究,歸納整理出了北川縣在此次地震中各建筑類型房屋倒塌廢墟情況統計結果,提出了典型建筑結構抗震性的一些看法和意見,并介紹了當地在恢復重建中的有益經驗和作法。
“5.12”汶川大地震震中區映秀鎮地震災情及次生地質災害遙感初步調查
格式:pdf
大小:1.8MB
頁數:6P
4.6
\"5.12\"四川汶川8級大地震發生后,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立即采用\"賽斯納\"高空遙感飛機,攜帶高清晰彩色數碼相機及先進的pos系統,迅速獲取了重災區的航攝圖像數據。本文以震中附近的映秀鎮地區為例,簡要介紹了以該高質量航攝數據為基礎,采用數字滑坡技術,快速進行震后重災區災情及次生地質災害遙感調查的成果。
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中存在的工程地震問題分析
格式:pdf
大小:977KB
頁數:5P
4.6
簡要介紹了汶川地震震害和發震原因,根據汶川地震及其他地震災害的經驗,對汶川地震災后重建中存在的一些工程地震問題進行了分析,對工程抗震設防的對策進行了探討,以加強和重視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提高工程結構防震抗震能力,為災后重建提供有益參考價值。
由汶川大地震引發對建筑抗震設計的思考
格式:pdf
大小:46KB
頁數:1P
4.8
本文從一個建筑結構工程師和講授《建筑抗震設計》的教師的角度,就汶川大地震帶來的啟示及建筑抗震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汶川大地震中羌族建筑的震害現象及抗震技術分析
格式:pdf
大小:54KB
頁數:1P
4.6
汶川大地震中羌族建筑的震害現象及抗震技術分析 摘要羌族建筑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本文對 羌族建筑的震害現象進行了分析,并從羌族碉樓的結構形式、使用 材料、施工質量等方面分析羌族碉樓優越的抗震性能,詮釋羌族人 民古老的建筑智慧。 關鍵詞羌族建筑;震害現象;抗震技術 中圖分類號tu3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3-0065-02 羌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之一,其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四 川省岷江上游的茂縣、汶川縣、黑水縣、松潘縣以及北川縣等地區, 聚居人口達到十幾萬之多。經過幾千年人文歷史的洗禮,形成了獨 特的建筑文化。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區的羌族村寨建筑受到了 一定程度的破壞。作為羌族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 載體,羌族碉樓和碉房等建筑獨具特色。茂縣、汶川縣、松潘縣等 羌族聚居地的碉樓建筑在地震中的受損程度除區域性差
由汶川大地震引發對建筑抗震設計的思考
格式:pdf
大小:104KB
頁數:1P
4.5
本文從一個建筑結構工程師和講授<建筑抗震設計>的教師的角度,就汶川大地震帶來的啟示及建筑抗震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由汶川大地震引發對建筑抗震設計的思考
格式:pdf
大小:116KB
頁數:1P
4.7
本文從一個建筑結構工程師和講授《建筑抗震設計》的教師的角度,就汶川大地震帶來的啟示及建筑抗震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房產估價師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