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設的階段及其特點
格式:pdf
大小:245KB
頁數:7P
人氣 :92
4.4
本文旨在總結明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設的階段及其特點,認為主要分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其管理組織方式、經費來源,及結果呈現不同的特點。洪武至正統時期是第一階段,掀起了由中央政府出面實施大規模建設的高潮,雖然富有成效,但也遺留下了難以克服的后果;圩田的興修有所創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從成化至隆慶時期是第二階段,主要由地方政府想方設法籌措資金,民間的集資和國家資金結合進行整修,工程規模較前期有所減小。從萬歷至崇禎時期是第三階段,在國家政治黑暗、財政瀕于破產的狀態下,地方勢力只有自尋出路,依靠民間的力量,本著誰受益、誰出力的原則進行水利整治。這種辦法成為一種解決實際矛盾的有效策略、體現出合理性,入清以后,這種方法被不斷沿用,并逐漸加以完善,江南水利建設也隨之進入新階段。
淺析太湖流域水問題及對策
格式:docx
大小:24KB
頁數:未知
淺析太湖流域水問題及對策——隨著流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太湖流域的水問題日益突出,主要是防洪標準的提高跟不上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污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日趨嚴重、水資源管理無序。解決問題的對策是進一步完善防洪除澇設施、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和建立新型的流域...
改善太湖流域水環境的水利工程措施設想
格式:pdf
大小:375KB
頁數:4P
本文針對太湖流域水污染嚴重的特點,列舉了水利工程成功調度,改善流域水環境的范例,進一步探討了如何結合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改善流域水環境的方案和措施.
太湖流域防汛抗旱減災體系建設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4P
4.8
太湖流域片地處長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地跨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安徽四省一市,按水系劃分為太湖流域和東南諸河兩個區域,總面積24.5萬km2。其中,太湖流域地處長江三角洲,三面濱江臨海,一面環山,北抵長江,東臨東海,南濱錢塘江,西以天目山、茅山等山區為界,呈周邊高、中間低的碟狀地形,流域面積3.69萬km2。東南諸河位于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
1993年太湖流域的洪澇災害及水利工程的作用
格式:pdf
大小:995KB
頁數:8P
4.8
1993年汛期太湖最高水位高居建國以來的第3位,僅次于1991年和1954年,達到4.51m(平均水位,下同),局部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本文對1993年太湖流域汛期的雨情和水情做了論述,并對1993、1991、1954年三個典型大水年的降雨和洪水特征作了比較。同時,還對洪澇災害和水利工程的作用進行分析。太湖流域的雨季一般為5—7月,但是1993年汛期的降雨在時間上的分布有些異常。降雨集中在8月,而河道最高水位則出現在8月下旬。降雨的空間分布有以下3個特征:(1)上游地區的降雨集中在浙西山區;(2)太湖湖區的降雨量很大;(3)下游地區的降雨集中在淀泖和杭嘉湖地區。淀泖和杭嘉湖地區一些水位站的實測河道水位,比發生大洪水的1991年還要高。發生洪澇災害的原因可歸納為,上游地區洪水來量大,當地的降雨強度高,以及下游河道排水不暢通。為了改進防汛調度和完善治理規劃,需要對不同典型洪水年份的降雨和洪水模式做進一步研究。
把保障供水水源地安全作為太湖流域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
格式:pdf
大小:199KB
頁數:1P
4.6
太湖流域地處長江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達,人口密集,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是我國經濟社會最發達、最具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太湖流域1:50000水利基礎電子地圖數據庫建設
格式:pdf
大小:884KB
頁數:4P
4.6
為擴大太湖流域空間數據庫數據的覆蓋范圍,提高數據完整性,太湖流域管理局組織在原有1:250000水利基礎電子地圖的基礎上開展1:50000水利基礎電子地圖數據庫的建設。介紹太湖流域1:50000水利基礎電子地圖數據庫建設的背景及資料收集的情況,描述水利基礎電子地圖數據庫建庫的流程。針對建設成果的復核,以河流圖層為例介紹圖形和屬性數據復核的方法,并為滿足成果展示的需求,提出河流分級的幾點原則,以期為下一步開展流域水利普查和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工作提供基礎數據。
堅持科學發展觀 推進太湖流域水利事業全面發展
格式:pdf
大小:82KB
頁數:4P
4.7
中國水利!""#$% !"#$%&%’())(*+,)!(* 在!""#年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 上,水利部黨組在全面分析全國水利 發展形勢后,對各地的水利發展格局 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針對東部地區經 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要求要率先 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并進一步明確 要重點加強防洪保安建設,建成完善 的防洪減災體系;優化水資源配置,提 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設節水防 污型社會,建立水資源供給與高效利用 保障體系;搞好水土保持和水資源保 護,建設和維護良好的水生態系統。 近年來,太湖流域經濟社會快速發 展,水資源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 要資源,水安全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的重要保障,水利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 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正面臨嚴峻的挑戰 和重要的發展機遇。發達的地區需要發 達的水利,太湖流域作為全國經濟社會 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迫切需要流域水利 盡早實現現代化,以滿足發達
拓寬太湖流域水利建設投融資渠道的戰略探討
格式:pdf
大小:708KB
頁數:5P
4.5
水利行業投融資量大、沉淀性強,在國家投融資結構中占有相當的比重。作為國家基礎設施的重點投融資領域,其投融資機制的設計是政府部門的難題。從太湖流域水利建設投融資不足嚴重制約流域水利發展情況的研究出發,對拓寬投融資渠道進行了戰略性探討。
博斯騰湖流域水利工程現狀評價
格式:pdf
大小:158KB
頁數:2P
4.4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大批水利設施被帶動并取得了長足發展,水利是人民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先決因素。該流域是巴州三產結構的重要聚集區域,創造了整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經濟總量的80%以上。因此,對博斯騰湖流域水利工程現狀進行評價,對指導該流域水利工程建設、各行業生產生活用水提供科學依據。
關于太湖流域及東南諸河水資源公報編制工作的幾點思考
格式:pdf
大小:71KB
頁數:3P
4.7
文章介紹了太湖流域及東南諸河水資源公報編制的主要內容、做法及特色,分析了水資源公報編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公報編制質量的對策建議。
太湖流域水土流失評價技術與綜合防治體系研究
格式:pdf
大小:39KB
頁數:未知
4.4
為了保持太湖流域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平衡,保護水土資源及流域農村環境,穩定農業生產,抑制面源污染(降雨徑流污染),解決土地退化和太湖水質污染及富營養化問題。作者以太湖流域宜溧山區的溧陽市為例,探討了太湖地區中小尺度水土流失評價區劃技術與綜合防治體系理論與實施辦法,試圖形成具有太湖流域特色的水土流失防治模式———“蘇南模式”。其內容與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定性討論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影響水土流失的氣候因素、土壤因素、地質因素、地形因素、植被因素和人為因素進行了統計分析與評價,總結、歸納了各因素對水土流失影響的一般規律;(2)在對影響水土流失單因素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選取坡位、坡形、坡度、土壤類型、有效土層厚度、植被蓋度、土地利用類型7個指標為自變量,土壤侵蝕模數為因變量,利用數量化模型i對87塊模式地進行了回歸分析,獲得如下土壤侵蝕預測模型:yk=b0+∑p1+1j=1∑m1i=1b(j,i)k(j,i)+∑pj=p1+1b(j)xkj其中yk是第k點的因變量值,k(i,j)表示第k點第j定性因子第i等級的反應,xkj表示第k點第j定量因子的觀測值。b0是常系數,b(j,i)表示第j定性因子第?
水利工程有序引排改善太湖流域水環境作用初步研究
格式:pdf
大小:750KB
頁數:4P
4.3
隨著太湖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流域工業、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續增長,而污水處理相對滯后;加上農業面源污染以及航運、養殖等產生的污染,流域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太湖流域平原河網,河道比降小,水體流動緩慢,水體自凈能力弱、納污能力小,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引江濟太"調度實踐表明,通過水利工程有序引排,可有效增加流域水資源供給,促進水體有序流動,改善水環境。本文通過定量研究望虞河、新孟河等流域骨干水利工程有序引排對流域及區域水環境的效果及影響,初步提出流域及區域水利工程有序引排改善水環境的設想與建議意見,為流域水資源調度管理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撐。
精編太湖流域上海地區防洪工程規劃資料
格式:pdf
大小:2.2MB
頁數:40P
4.8
1 前言 1.1規劃背景 上海市地處長江出海口、太湖流域下游,人口眾多,經濟繁榮,是 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海瀕江臨海,全境陸地主要是長江泥沙在江海作用下沖積而成的水網 平原,地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4米(上海佘山吳淞基面,下同)左 右,西部青松地區平均僅為3.20米,洪、澇、潮、旱災害頻繁,因此防 洪工程建設是保障上海經濟社會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建國以來,黨和 政府十分重視上海的水利建設,投入巨資筑海塘、修河堤、浚江河、建 閘泵,以御水旱災害。特別是1991年以后,太湖流域按國家計委批復 同意的《太湖流域綜合治理總體規劃方案》組織開展了十一項治太骨干 工程建設(上海市涉及太浦河、紅旗塘、攔路港~泖河~斜塘、黃浦江上 游干流段防洪工程等四項),上海市按水利部審查通過、市政府批準的 《上海市城市防洪排水規劃》開展了黃浦江干流及主要支
風暴潮對太湖流域防洪影響及對策研究
格式:pdf
大小:939KB
頁數:5P
4.4
太湖流域城市、人口和財富高度集中,對防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定流域發生大洪水情況下,臺風在太湖流域正面登陸,利用太湖流域防洪規劃數學模型,分析了風暴潮對太湖流域的防洪影響。該風暴潮將造成黃浦江干流、上游和嘉北地區水位在短時間內有較大抬高,嘉北部分地區最高日均水位和瞬時水位大幅超過警戒水位,造峰期黃浦江上游地區洪水下泄不暢,可能會在黃浦江上游地區和嘉北地區產生洪澇災害。建議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進一步協調流域、區域、城市的防洪應對措施,通過強化和完善非工程措施,謀求防災減災的最大效益。
太湖流域建設用地與耕地景觀時空演變及驅動力
格式:pdf
大小:1.8MB
頁數:11P
4.4
以2000、2010及2015年的土地利用數據集為數據源,利用格網化、景觀梯度、logistic回歸模型及clue-s模型研究方法,對太湖流域建設用地與耕地景觀時空演變特征及驅動機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2000—2015年間流域內建設用地景觀面積增加與耕地景觀面積縮減趨勢明顯,高建設用地景觀梯度區主要集中在滬寧線沿途城市地區,并逐漸向周邊擴展,尤其是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上海市以及杭州市周邊地區,動態變化程度最為顯著,原有大城市中心以及西部和西南部丘陵地區,動態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兩種景觀類型的變化深受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且后者為主要驅動因素。結合clue-s模型模擬,不同情境下2030年兩種景觀類型時空演變存在顯著差異,自然發展情景下高景觀梯度值區間的建設用地面積最大;生態保護情景下,建設用地增幅明顯降低,但耕地仍大幅縮減,多轉為生態用地;而耕地保護情景下高景觀梯度值區間的耕地面積最大。研究揭示了流域內耕地被建設用地占用過程的空間規律性,從而為太湖流域土地管理決策及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依據,對解決流域內經濟建設與用地矛盾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2007年蘇州市太湖流域長江流域水污染防
格式:pdf
大小:352KB
頁數:29P
4.7
1 蘇府辦,2007?138號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轉發2007年蘇州市 太湖流域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 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市、區人民政府,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太倉港口管委會; 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經市政府同意,現將蘇州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 室制定的《2007年蘇州市太湖流域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要點》 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二○○七年七月十六日 主題詞:環保水污染防治要點通知 蘇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二○○七年七月十八日印發 共印:一五○份 2 2007年蘇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要點 2007年,我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 于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精神和環保優先為 方針,以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水為宗旨,以深化控制氮磷排放總量 為中心,以改善行政交界斷面水質為重點,圍繞“控源、截污、清 淤、暢流
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五大重點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可喜進展
格式:pdf
大小:175KB
頁數:1P
4.4
經相關部門審查同意后才能并網發電;對于合格水電站的 要求是,電站負責人要加強管理,落實責任,做到各運行 人員持證上崗規范操作,并配備必要的安全設備。 但對于今后各類水電站的管理,除了采取以上強制措 施外,特別是不合格的水電站的后續管理,還必須采取有 針對性的具體要求,以達到公共安全的目的。主要有: (1)報廢電站要做到手續完備、安全處理措施到位。 對于年檢不合格也無整改或技術改造意向的水電站,須按 有關程序處理好水電站留存資產的處理。同時,必須妥善 處理好原工程防洪等安全措施,如原引水渠道不僅要封堵 好進口,也要在幾個關鍵部位開通泄洪通道,防止因渠道 內積水產生塌方、滑坡或其他地質災害險情,影響下游村 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在公布結果后,在一定期限內 還必須及時下發報廢通知,督促當地鄉鎮村做好相關手續 和防范措施。
抓緊大好時機努力開創海河流域水利工作新局面
格式:pdf
大小:1.0MB
頁數:4P
4.5
在舉國上下學習落實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貫徹“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方針的時刻,我們迎來了20世紀9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值此佳節之際,謹向戰斗在水利戰線上的同志們和《海河水利》的熱心讀者,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衷心的祝愿。在過去的一年里,水利事業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得到了全社會的承認和重視。人們對“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一論斷進行了再認識,并賦予其新的含義,即“水利不僅是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房建工程師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