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沈陽故宮宮殿建筑看滿漢文化的交融
格式:pdf
大小:176KB
頁數:6P
人氣 :66
4.4
以清初、清代中期沈陽故宮各主要建筑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不同時期建筑格局、建筑結構的比較研究,提出沈陽故宮宮殿建筑是以中原地區傳統的宮殿建筑為本,使用漢族工匠和傳統材料、工藝而建造,宮殿建筑將滿漢文化融合一體,反映了滿族發展進程中對漢族文化的繼承與兼容。
從故宮看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設計理念的共通性
格式:pdf
大小:331KB
頁數:2P
通過對明清故宮建筑設計理念的分析,從故宮的布局、結構、裝飾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提出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設計的共通性的研究方法,達到了從建筑整體上發現共性的效果。
試論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文化內涵
格式:pdf
大小:42KB
頁數:1P
4.4
宮殿建筑代表中國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它包括了行政、居住、祭祀、教育等多種功能,是中國其它傳統建筑的范本,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手法。
芻議傳統云錦與古典宮殿建筑的色彩溯源關系
格式:pdf
大小:244KB
頁數:3P
4.8
通過對傳統云錦與古典宮殿建筑在色彩表現、色彩構成、色彩觀念上相互關聯的研究,找出兩者的共性及規律,指出傳統云錦色彩與其使用環境相協調的特點。對現代云錦在色彩方面的設計及發展變革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傳統云錦與古典宮殿建筑的色彩溯源芻議
格式:pdf
大小:305KB
頁數:4P
4.6
通過對傳統云錦與古典宮殿建筑在色彩表現、色彩構成、色彩觀念上相互關聯的研究,找出兩者的共性及規律,指出傳統云錦色彩與其使用環境相協調的特點。對現代云錦在色彩方面的設計及發展變革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偃師商城第八號宮殿建筑基址初步研究
格式:pdf
大小:2.2MB
頁數:11P
4.5
偃師商城第八號宮殿是一座建造在夯土臺基之上、坐北朝南、內部空間橫向分割的單體排房式建筑,應屬商王及其家人燕居之所,即"寢殿"。復原建筑為木骨泥墻,橫列面闊8間,單檐、兩面坡、懸山式屋頂。它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王宮寢殿遺址和前朝后寢實例,對研究商代宮室制度和夏代王宮遺址具有啟示。
河南偃師商城宮城第八號宮殿建筑基址的發掘
格式:pdf
大小:3.1MB
頁數:14P
4.5
第八號宮殿建筑位于偃師商城宮城西北部,是宮城建筑區西組宮殿建筑群中最北部的大型建筑,其功用為居所。該建筑基址是坐北朝南的單體建筑,平面形狀為長方形,東西全長71、南北寬約7.7米,始建年代為偃師商城商文化第二期早段,廢棄于第三期中段,是第十號宮殿建筑的替代性建筑。
論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對民間建筑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369KB
頁數:3P
4.4
本文以南京明故宮和北京故宮、四合院為例,通過對其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布局特色等方面的考察、分析,探討中國古代皇家宮殿建筑對民間建筑的影響,并就此提出了一些觀點。
丸都山城宮殿建筑群使用功能劃分探析
格式:pdf
大小:539KB
頁數:4P
4.7
丸都山城宮殿是高句麗中期宮殿的代表,是研究高句麗建筑的重要對象之一。根據建筑考古學、建筑史學的基本理論,結合古代文獻資料,在對丸都山城宮殿區遺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丸都山城宮殿建筑群使用功能劃分的三種可能性,以期使后人對已消失的高句麗建筑文化的認識又向前推進一步。
關于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群基址規模問題的探討
格式:pdf
大小:4.0MB
頁數:42P
4.6
本文從建筑群基址規模這一概念出發,對文獻與考古資料中所體現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群做了一個較為系統的探討,既注意到建筑群基址規模隨時代發展而逐漸縮小的趨勢,也注意到建筑群基址規模可能是一個規制性的問題,即在大約相近的時代,同等級別的建筑群,如宮殿建筑群,其基址規模也是大體相當的。而同一時期建筑群中,等級較高的,其基址規模也比較大,因而,基址規模是中國古代建筑中一個具有標志性的不可替代的等級符號性建筑要素。從這一概念出發,本文對《周禮·考工記》中的王城規劃思想做了分析,得出了更為接近古人記載的王城規劃圖式,并依據文獻史料,發現金中都宮殿、元大都宮殿、明中都宮殿,甚至明南京圜丘壇,都采用了周回9里30步的基址規模尺度,此后的明南京、明清北京又沿襲了明中都宮殿的基址規模。而這一規制可以上溯到宋西京洛陽宮殿、宋汴梁金明池瓊林苑,乃至隋唐洛陽宮城、北魏洛陽宮城的基址周回長度和基址面積規模。
沈陽故宮建筑上蒙文與滿文的歷史蘊涵
格式:pdf
大小:414KB
頁數:3P
4.8
地域文化資源優勢與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求,都決定和期待著全面而深入地進行滿族文化研究,并使之與當代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盡管此前學界在滿族文化研究方面已做出可貴的努力,并積累了豐厚的成果,但從與時俱進的學術要求看,既往的滿族文化研究,還大都側重于建筑闡釋、民俗描述、文物保護、文獻整理,以及文學史與文學現象研究,而將滿族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緊密聯系、深層次地開掘滿族文化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外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價值,并使之為當今社會經濟、文化旅游發展提供理論規律、文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直接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服務的實用性研究尚極少見。在此學術背景下,本期推出滿族文化資源與發展研究筆談,以期拋磚引玉。本組筆談特邀遼寧省民族研究所所長張佳生研究員為審稿人。
“大壯”與“適形”的和諧——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審美追求
格式:pdf
大小:425KB
頁數:3P
4.5
“大壯”作為一種審美思想,在中國古代宮殿建筑中起著綱領性的作用,而“適形”則是一種與之相反的被古代建筑普遍采用的審美尺度。兩者的對立與協調,在宮殿建筑中成為一對相反相成的審美范疇,并反映出封建帝王既要維護嚴格而冷酷的封建等級制度,又要追求和諧而適宜的生活環境的雙重心理。
淺談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紫禁城的色彩學
格式:pdf
大小:291KB
頁數:2P
4.4
分析了色彩的作用,研究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紫禁城在色彩應用上的經驗和成就,其建筑布局、形式、裝飾等體現出中國所特有的建筑特色,成功地獲得了宮殿建筑所追求的建筑藝術效果。
閩西客家建筑體現的漢文化三個特征
格式:pdf
大小:102KB
頁數:2P
4.6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說,建筑是石頭的史書。流逝的歲月會磨滅人類文明的大部分遺跡,似乎只有石頭例外。美國建筑師菲利普·約翰遜說,建筑趕最后一班車。與別的文化事項比較,建筑很難扮演時代先鋒的角色,但從另一角度看,它大器晚成,能廣泛吸納人類文明的各種成就。
上黨郡治宮殿建筑在今長治二中校址上
格式:pdf
大小:474KB
頁數:3P
4.5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上黨郡為36郡之一,公元前205年漢設置上黨郡,2004年長治二中校址發現漢代建筑遺址,可能是漢上黨郡治。
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參數化設計與三維建模
格式:pdf
大小:1.5MB
頁數:4P
4.5
古建筑的數字化研究是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手段.通過對中國古代宮殿建筑主要結構和構件的分析,對古建筑進行數字化、參數化描述,應用數據庫技術進行管理,用vb編程生成宮殿建筑三維模型的腳本文件,在autocad中運行后生成古建筑模型.
鄭州商城宮殿區商代板瓦發掘簡報
格式:pdf
大小:2.9MB
頁數:14P
4.5
1986年以來在鄭州商城宮殿區三個地點的考古發掘中曾多次發現弧形板狀陶器殘片,本文對此進行了報道,認為這類遺物極有可能就是早期的建筑材料——板瓦。不僅從層位上推定了板瓦的確切年代,從制作工藝上也進行了相對準確的定位,同時對板瓦的用途也做了大膽推測。這些板瓦從出土位置和形制看,與兩周時期發現的板瓦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較原始的特點。
從中國故宮博物院的建筑藝術看古代文化
格式:pdf
大小:102KB
頁數:1P
4.3
作為與人類生活聯系最緊密相關部分,優秀的建筑藝術反映出了政治、經濟、哲學、宗教、藝術、美學及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凝聚了古代中國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故官博物院,已經成為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己獨特文化的舞臺。研究這座代表了古代中國封建社會建筑藝術發展巔峰水平的皇家宮殿對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試論秦咸陽宮殿遺址出土的璧紋方磚
格式:pdf
大小:490KB
頁數:未知
4.6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底發掘的秦都咸陽一號宮殿遺址中,曾出土一種少見的花紋鋪地方磚,發掘簡報將這種花紋稱之為“太陽紋”(見秦都咸陽考古工作站:《秦都咸陽第一號宮殿建筑遺址簡報》,《文物》1976年第十一期,十三頁)。以太陽為紋飾,在中國古代花紋中尚不多見,故對其名稱,有必要認真研究;對其表示意義,也有必要進行分析探討。首先,這種紋飾稱為“太陽紋”是不妥當的,因為花紋中并不包含太陽的圖象。從實物和照片來觀察,紋飾系四方連續圖案,在直線交成的斜方格中,填以主紋和云紋等,組成一幅和諧的幾何圖案。主紋為園
故宮建筑特色
格式:pdf
大小:35KB
頁數:4P
4.7
故宮建筑特色 故宮的建筑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系、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 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后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 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 三層平臺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桿,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筑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 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筑,也是我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 泰殿、坤寧宮后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 寧宮等,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由天安門、端門、 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
從鼓浪嶼與建筑看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格式:pdf
大小:124KB
頁數:3P
4.3
建筑是一種文化的標志。廈門鼓浪嶼的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歷史的縮影。它集中體現了兩種建筑文化形態碰撞、互動至交融的三個層次階段。筆者借鼓浪嶼建筑形態,對深藏其后的文化、歷史、人文背景,生活習俗及審美層次等諸多建筑制約因素,進行了深入剖析。對于今天的建筑局面及社會現實有特殊的啟迪意義。
從鼓浪嶼與建筑看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格式:pdf
大小:124KB
頁數:未知
4.7
建筑是一種文化的標志。廈門鼓浪嶼的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歷史的縮影。它集中體現了兩種建筑文化形態碰撞、互動至交融的三個層次階段。筆者借鼓浪嶼建筑形態,對深藏其后的文化、歷史、人文背景,生活習俗及審美層次等諸多建筑制約因素,進行了深入剖析。對于今天的建筑局面及社會現實有特殊的啟迪意義。
故宮漢白玉的清洗、防護與修補(二)
格式:pdf
大小:1.8MB
頁數:10P
4.7
五、漢白玉的清洗(一)清洗原則近年來,由于我國裝飾建材和古建文物保護行業迅速崛起,特別是石材文物的清洗需求量很大。但是有些文物單位,由于使用了不合格清洗劑和選用了錯誤方案,造成了很大損失。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環境工程或給排水工程師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