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荒漠化與沙化土地監測方法發展歷程
格式:pdf
大小:69KB
頁數:3P
人氣 :62
4.4
介紹了山西省組織的5次荒漠化與沙化土地監測工作,總結了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荒漠化與沙化土地監測范圍、內容和方法,以期為全省荒漠化與沙化土地監測工作提供借鑒。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現狀與防治對策
格式:pdf
大小:684KB
頁數:5P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它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嚴重威脅。山西省是全國荒漠化監測與防治地區之一,土地荒漠化比較嚴重,耕地減少、質量下降,草地退化,影響著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氣候因素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是荒漠化發展的主要原因。防治土地荒漠化要堅持植被建設與工程建設、防治保護與開發利用、傳統治理與科技創新、國家投入與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戰略思路,通過建設生態體系、工程體系、產業體系、保障體系,分片治理、分步實施。
土地荒漠化與構建西部生態特區的設想
格式:pdf
大小:612KB
頁數:3P
土地荒漠化不僅僅影響了西部的發展問題,而且涉及到了國家整體發展的格局及前景。土地荒漠化防治的系統性、全局的統一性與社會發展的相關性客觀地要求必須用系統發展的眼光來解決問題。筆者認為,走協同發展與功能剝離的道路、構建西部生態特區有利于荒漠化問題的解決以及西部荒漠化地區的發展。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天津市沙化和荒漠化監測工作中的應用
格式:pdf
大小:21KB
頁數:2P
4.5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作為沙化和荒漠化監測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提高了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本文介紹了天津市沙化和荒漠化監測工作概況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工作流程,在對圖斑編輯結果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應用建議。
壩上及鄰區荒漠化土地地質特征與荒漠化防治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7P
4.5
目的研究壩上及鄰區荒漠化類型與特征,提出防治對策。方法利用tm衛星遙感解譯并結合野外調查,研究荒漠化類型、區域分布與地質特征;通過樣品采集與室內分析,研究不同類型與級別荒漠化的粒度特征。結果提出了該地區荒漠化地質成因分類,包括風力作用下的以堆積作用為主的沙漠化和以侵蝕作用為主的礫漠化,以及物理化學作用下的土地鹽漬化。不同類型和等級的荒漠化土地沉積物具有明顯不同的粒度組成,輕度沙漠化和礫漠化以及鹽漬化(湖相沉積)土地的細粒物質含量相對更高,<63μm的顆粒含量可達90%以上,在風暴來臨時具有更大的沙塵釋放潛力;相反,嚴重沙漠化和礫漠化土地的細粒物質含量相對較低,<63μm的顆粒含量通常低于30%,同等條件下釋放沙塵潛力也較小。結論在重視保護和治理已經嚴重荒漠化土地的同時,更應該重視正在發生荒漠化的或者潛在荒漠化的土地的保護,尤其是重視保護濕地、裸露的湖泊灘地和干涸的湖盆等,才能有效減少沙塵暴的物質來源。
甘肅河西走廊草地沙質荒漠化監測與治理對策
格式:pdf
大小:783KB
頁數:6P
4.7
對河西走廊地區草地沙質荒漠化的遙感監測結果表明,全區5市91563.47km2草地面積中,強烈發展沙化草地占29.22%,發展沙化草地占1.5%,潛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區沙質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積的61.06%,50%以上的草地處于沙質荒漠化狀態,其中金昌市與嘉峪關市強烈發展的沙質荒漠化草地面積比例最高,超過60%以上。調查分析認為,該區草地沙質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氣候干旱、多風以及土壤質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長期濫墾、過度放牧和水資源利用不當等歷史和人為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區草地沙質荒漠化的對策。
河北省荒漠化土地特點及防治建議
格式:pdf
大小:527KB
頁數:4P
4.5
河北省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在各種土地利用類型中,耕地荒漠化面積最大,但荒漠化程度最高的是草地。由于河北省地處干旱、半干旱過渡地帶荒漠化敏感區,其荒漠化土地的特點也受其特有的自然、歷史和社會環境所決定,荒漠化土地的類型、程度和分布有其自己的規律。分析研究和掌握荒漠化土地發生發展的自然規律,有助于更好的預防和治理荒漠化。雖然目前河北省總體沙漠化程度尚輕,但仍需提高重視,堅持因地制宜、多重效益并重的原則,加大投資力度,調整產業結構,科技興農治沙,以確保河北省及京津地區的生態安全。
不同政策情景下荒漠化地區土地耕作適宜性評價
格式:pdf
大小:2.2MB
頁數:7P
4.7
針對目前耕地適宜性評價中存在指標缺乏表達農民意愿及生態限制性因子的缺陷,應用基于生態限制性因子指標體系開展了中國荒漠化地區土地耕作適宜性評價。結果表明:在糧食安全政策導向情景下,荒漠化地區土地耕作適宜性較高的地區集中分布在亞濕潤干旱區及半干旱區的局部地區,占地37×104km2;在生態環境政策導向下,荒漠化地區土地耕作適宜性較高的地區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南部、西藏南部、新疆北部的局部地區,占地約26.9×104km2;由于政策導向的不同,宜耕減少地區主要集中于內蒙古東部和西藏南部的局部地區。該研究為大空間尺度土地耕作適宜性評價及多指標、尤其是生態限制指標的實用及不同情景的設置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我國西部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對策
格式:pdf
大小:756KB
頁數:5P
4.7
土地荒漠化不僅是我國西部地區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是制約我國西部大開發順利進行的主要瓶頸之一。面對我國西部地區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吸取國外相關法律措施,提出在資源管理和決策上建立部門交叉合作的協調機制、在\"禁限制度\"中建立一個西部固沙植物保護名錄等一些完善我國《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法律建議,力求能對我國西部土地荒漠化防治的法律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啟示。
敦煌盆地重點區土地荒漠化變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格式:pdf
大小:285KB
頁數:5P
4.6
敦煌是河西走廊的西大門,阻擋著庫塔姆格沙漠的東侵,近年來隨著敦煌綠洲的萎縮引發了\"敦煌是否會成為第二個樓蘭\"的憂慮。該文以敦煌綠洲為重點研究區,運用遙感解譯的方式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敦煌綠洲的土地荒漠化特征。得出如下結論:1)敦煌綠洲的土地荒漠化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2)人口的不斷增加、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土資源的無序開發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3)風蝕作用成為土地荒漠化的另一個主要原因。
我國土地整治的發展歷程及展望
格式:pdf
大小:239KB
頁數:5P
4.3
為土地整治相關研究及工作者提供理論參考,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對比分析法對我國土地整治的發展歷程及新時期土地整治階段進行劃分:土地整治發展經歷了起始期、探索期、框架體系構建期、全面推進期、綜合化建設期和綠色化發展期;新時期我國土地整治將經歷差別化發展(2018—2022年)、持續發展(2023—2035年)和成熟完善(2036—2050年)3個發展階段。
遼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對策分析
格式:pdf
大小:37KB
頁數:2P
4.8
土地荒漠化是為全球影響最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因此對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課題。本文以遼西北沙地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了解遼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分析了造成該地區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從政府和生態角度出發,提出了治理遼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政策建議。對改善遼西北地區生態環境,促進遼西北地區經濟發展與進步具有現實意義。
遼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社會成因及對策分析
格式:pdf
大小:248KB
頁數:3P
4.5
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大,類型多,分布廣,嚴重影響了區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遼西北地區與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相接壤,也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荒漠化問題.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為因素,土地利用方式、人口活動、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格局都是影響遼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從遼西北地區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遼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相關對策.
基于RS的北京山前平原區土地沙化研究
格式:pdf
大小:1.1MB
頁數:7P
4.3
土地沙化是北京市最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是制約其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北京土地沙化的動態變化趨勢及成因對保障北京市的生態安全和改善其環境質量有重要意義。利用2007年4月spot5衛星的多光譜和全色影像,結合植被覆蓋度,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類型這3種輔助數據,進行沙化信息提取。根據所提取的信息,分析北京山前平原區土地沙化現狀和動態變化特征,并結合氣象、水文等多元信息資料的統計分析數據對其沙化成因進行探討。研究結果表明:在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研究區的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3條河流沿岸,康莊、南口地區以及懷柔、密云大沙河地區;沙地類型主要是固定沙地,以輕度和中度沙化為主;2007年與1999年、2004年北京沙化土地數據相比,沙化土地總面積呈減少趨勢,表明北京市防沙治沙工作卓有成效,前景樂觀,但局部依然存在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防沙治沙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我國土地荒漠化現狀與防治對策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1P
4.4
首先分析了我國土地荒漠化的現狀,然后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具體對策,從植樹造林、控制草原游牧人口數量、加強生態管理和運用科學技術4個方面展開論述,旨在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
淺談預防中國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法律對策
格式:pdf
大小:513KB
頁數:6P
4.6
2006年世界環境日聚焦“沙漠和荒漠化”,關注人為因素導致的土地退化,為全人類敲響“沙漠和荒漠化”警鐘!本文從土地荒漠化這一概念入手,分析了中國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及成因;以各個部門法為切入點,闡述了目前中國預防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法律對策。
基于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荒漠化遙感評價方法
格式:pdf
大小:207KB
頁數:5P
4.7
在考慮荒漠化評價的空間尺度和基準以及潛在評價指標的尺度特征的基礎上,以國內外對土地荒漠化過程中植被降水利用效率(rue)變化的研究為依據,提出一種以植被的降水利用效率為主要評價指標、適合于荒漠化遙感監測應用的荒漠化評價方法。該方法可很大程度上克服以植被指標為主的評價方法受降水波動影響大的缺點。這種方法重視不同荒漠化類型的共性特征,適合在多種類型荒漠化遙感評價中應用。
山西省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格式:pdf
大小:3.6MB
頁數:3P
4.6
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對規范與指導土地整治的實踐活動、提高專項資金投資效益等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土地整治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作為一項新生事物,對其研究仍處在探索階段,關于此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土地整治對我國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保護糧食安全、協調人地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隨著土地整治項目的數量、建設規模、投入資金、建設內容等的逐步擴大,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山西省礦區土地復墾的初步探討
格式:pdf
大小:563KB
頁數:4P
4.4
礦產資源的開采在給人類提供財富的同時,也給礦區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尤其對土地的破壞極為嚴重,但通過合理的整治和復墾,破壞的土地是可以恢復的。針對山西省礦山的土地復墾進行初步探討,在分析國內外礦區土地復墾現狀的基礎上,論述了山西省礦區復墾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及應采取的相應措施和方法。
景觀生態學及熵模型在荒漠化監測與評價中的應用
格式:pdf
大小:354KB
頁數:4P
4.7
在對景觀生態學和”熵”的概念及其特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承德市北部荒漠化地區為例,重點討論了景觀生態學中優勢度指數、均勻度指數以及熱力學中熵模型在荒漠化土地動態變化及評價中的應用。根據2001年8月31日landsat衛星遙感tm數據,結合現場調查,通過景觀熵值、植被覆蓋度等指標綜合評判,對研究樣地荒漠化程度進行劃分。結果表明:通過熵模型計算荒漠化景觀系統的熵值,可以判斷荒漠化景觀發展趨勢,也可以比較不同荒漠化景觀的荒漠化程度。經過綜合指標分析,判定豐寧縣小壩鄉屬于重度荒漠化地區,圍場縣御道口屬于中度荒漠化地區,該結論與實際相符合。
培育發展沙產業 推進高臺縣沙化土地治理
格式:pdf
大小:172KB
頁數:2P
4.6
高臺縣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點縣,土地沙化嚴重,在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同時,要積極培育開發沙產業.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是推進沙化土地治理、推動三北工程建設的有效途徑。
中德財政合作內蒙古科爾沁荒漠化土地生態防護林工程建設的研究
格式:pdf
大小:164KB
頁數:5P
4.8
中德財政合作內蒙古科爾沁荒漠化土地生態防護林工程,是德國政府無償援助的生態建設項目,文章根據項目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及社會生產力狀況科技發展水平,論述了此項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而提出相應的工程建設指導思想、治理原則和目標,并以當前與長遠兼顧,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出發點,作出1999—2003年的生態防護林建設的總體布局,以期盡快恢復生態平衡,保障農牧業生產,振興沙區經濟,盡快使沙區人民脫貧致富。
青海高寒區土地荒漠化及防治對策探討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2P
4.5
土地荒漠化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土地生產力,甚至還會相應地威脅一個地區的生態平衡,不利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良好發展。本文結合青海省高寒區地理特點,系統地分析了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不良影響以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夠對土地荒漠化的防治工作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借鑒。
泥石流多發區土地荒漠化程度模糊綜合評判研究
格式:pdf
大小:609KB
頁數:6P
4.6
根據對小江流域泥石流溝谷土地荒漠化影響因子的分析和篩選,選擇切割密度、土壤有機質、泥石流堆積物面積、植被蓋度等8個對土地荒漠化有較大影響的因子,從地貌、土壤、植被三方面建立層次分析模型。針對土地景觀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對土地荒漠化程度進行了定量評價。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測量項目組長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