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白蘭人工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及空間分布特征
格式:pdf
大小:379KB
頁數:4P
人氣 :61
4.5
[目的]揭示山白蘭人工林碳儲量的空間分布特征及規律,為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估算提供基礎數據,也為進行人工林碳匯造林項目提供科學參考。[方法]以南亞熱帶地區27年生山白蘭人工林為研究對象,采用標準木法、樣方收獲等方法對其生物量、碳含量分配進行研究。[結果]山白蘭人工林生態系統碳儲量為158.21 t/hm2,其中喬木層占植被層碳儲量的87.24%,灌木層占10.77%,草本層占0.18%,凋落物層占1.81%;土壤層中0~80 cm的碳儲量為102.01 t/hm2,為植被層的1.82倍。山白蘭人工林喬木層年凈固碳量為3.50 t/(hm2.年)。[結論]山白蘭人工林生態系統碳儲量比較可觀,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黃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幼林生態系統碳吸存
格式:pdf
大小:632KB
頁數:6P
為了解黃土高原生態林的固碳作用,以刺槐人工林幼林(8年生)和對照荒地為研究對象,比較了兩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凋落物和植物各部分的有機碳密度(ocd)和生態系統碳吸存的變化.結果表明:刺槐人工林林地土壤ocd比荒地減少0.26kg·m-2,其中0~10cm層土壤ocd顯著提高,10~30cm土層降低,而在30~80cm層土壤中則變化不明顯.與荒地相比,刺槐人工林林地凋落物、植物根系和植物地上部分的ocd分別增加了121.1%、202.0%和656.7%,每年總有機碳吸存率增加3.3%,說明黃土高原營造刺槐人工林具有明顯的碳吸存效應.
永定河沿河沙地楊樹人工林生態系統呼吸特征
格式:pdf
大小:459KB
頁數:未知
4.4
楊樹是世界上廣泛采用的人工造林樹種之一,也是中國人工林面積最大的樹種。研究楊樹人工林生態系統呼吸(re)及其分量土壤呼吸(rs)的時間動態格局以及強度特征,分析兩者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是提高人工林生態系統凈生產力和促進固碳減排等人工林經營管理中考慮的首要問題。采用開路式渦度相關系統、licor-8150土壤呼吸測定系統以及小氣候測定系統連續測定了位于北京大興區永定河沿河沙地楊樹人工林的生態系統呼吸、土壤呼吸和小氣候特征。研究結果表明:(1)2007—2009年該生態系統的re年總量分別為946.68、863.58、817.30gcm-2a-1,其中rs年總量分別為642.11、629.29、609.05gcm-2a-1,rs年總量約占re年總量的70%;(2)re和rs月總量一般在7或者8月份達到最大值,rs的變化趨勢與土壤5cm溫度(ts5)相一致;(3)ts5是re和rs兩者的顯著影響因子,但re與空氣相對濕度(rh)的相關性最顯著。此外,rs更容易受到ts5和0—20cm土壤平均體積含水量(vwc)兩者耦合效應的限制。
基于GIS的陜西省人口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2.7MB
頁數:6P
4.5
目的探究陜西省人口空間分布特征,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方法在arcmap10.1軟件支持下,以陜西省的93個縣為研究單元,采用地統計分析法和熱點聚類法初步探索陜西省人口空間分布特征.結果(1)陜西省整體人口空間分布格局變化不大.(2)陜西省人口在關中地區呈同心圓式的分布.(3)陜西省人口在空間上呈不均衡分布.(4)陜西省人口熱點區分布范圍由小到大分別是:中間區、熱點區、次熱點區、次冷點區、冷點區.結論政府部門可以調控人口遷移數量,使人口在空間上合理均衡分布.
基于分形理論的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2.7MB
頁數:1P
4.5
在諸如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處理過程中,網格法往往會對空間分布的分形特征進行研究和分析,然后理論才形成。在以往的地質災害樣本數據分析中,地質專家得出d=0.4108是滑坡的分形分維值,崩塌的分形分維值d=0.3632,其分形特征從分析來看相對較為明顯,自相似性也具有研究意義。從數據的分析來看,崩塌分形分維值明顯低于滑坡的分形分維值,由此看出,從空間分布來講,崩塌災害的復雜程度不及滑坡。
基于分形理論的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130KB
頁數:2P
4.3
文章依據分形理論,采用網格法研究滑坡、崩塌災害空間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得出滑坡的分形分維值d=0.4108,崩塌的分形分維值d=0.3632,它們的分形特征較明顯,具有顯著的自相似性,滑坡的分形分維值大于崩塌分形分維值,說明滑坡災害要比崩塌災害的空間分布要復雜。
基于建筑物的人口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1.8MB
頁數:6P
4.7
綜述了國內外在人口數據空間化研究方面的進展,并分析了其優缺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建筑物的人口數據空間化方法,設計了基于建筑物的人口數據空間化模型;并以重慶市主城區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為例,得到了較細粒度的人口空間分布結果。結果表明,由于受\"四山\"和\"兩江\"的影響,重慶市人口空間分布呈組團化和沿主要道路分布特征,且各組團有逐漸合并的趨勢。對于城鄉規劃編制、城市空間政策制定、突發事件應急處理以及災后損失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省域建筑業產值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122KB
頁數:4P
4.7
建筑業產值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反映建筑業的生產規模、發展速度和經營成果,確定省域建筑業產值的空間分布特征為國家制訂經濟建設計劃提供依據。針對建筑業總產值、建筑工程產值和安裝工程產值,分析其空間相關性和空間異質性,以期把握我國建筑業總產值的空間布局特征和地區演變規律,為建筑業發展提供參考。
湘潭錳礦廢棄地欒樹人工林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
格式:pdf
大小:533KB
頁數:6P
4.6
采用野外采樣和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湘潭錳礦廢棄地5年生欒樹人工林各組分微量元素含量、積累與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順序為fe>mn>zn>cu,除fe的含量隨深度增加而遞增外,其它元素的含量隨深度增加而變化規律性不明顯;草本層和死地被物層微量元素含量順序均為mn>fe>zn>cu;欒樹各組分微量元素含量順序為樹葉>樹枝>細根>樹皮>粗根>根頭>大根>樹干,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微量元素含量排序均表現為mn>fe>zn>cu,且地上部分總含量要遠高于地下部分;欒樹人工林微量元素總積累量為165837.14kg/hm2,空間分布表現為土壤層>喬木層>草本層>死地被物層>灌木層;喬木層和林下植被層微量元素積累量排序為mn>fe>zn>cu,死地被物層和土壤層微量元素積累量排序為fe>mn>zn>cu;欒樹對不同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數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對mn和fe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數最高,分別為0.08和0.05,zn和cu的分別為0.01和0.001,這表明欒樹對mn和fe這2種元素具有較高的富集能力。
密度調控對香樟人工林林木生長及空間分布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400KB
頁數:6P
4.7
上海城郊人工林普遍存在林分密度高、林相結構簡單、個體生長分化嚴重等現象,合理調控森林的密度結構成為城市森林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研究以上海寶山區建植于2001年、初植密度為4600株·hm-2的香樟人工林為對象,在生長3a后將林分密度分別調控為1000株·hm-2(p1)、1300株·hm-2(p2)和1600株·hm-2(p3)的3個不同樣地,于2012年各設置1個50m×50m典型樣地,細分成4個25m×25m樣方,調查測定林木的測樹因子、空間結構和樹芯結構,分析林木生長過程和空間分布格局。結果表明,隨著密度增加,林木枯死率升高,林木分化程度增強;p1、p2、p3樣方個體最大徑級分別達25.7、28.6cm和23.9cm,變異系數分別為0.11、0.13和0.17。在4~25m空間尺度上,p1、p2樣方個體呈隨機分布,p3樣方個體呈聚集分布和隨機分布交替現象。各齡級林木胸徑生長呈先增加后減少趨勢,密度越高林木徑向生長量越小,而現存生物量以p2樣方最高,達17392.21kg·hm-2。因此,上海地區10a左右的香樟幼林合理密度約為1300株·hm-2,采用動態密度管理機制,使林分達到最佳生長狀態。
上海工業設計產業空間分布特征及效應分析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2P
4.5
工業設計作為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推動力。為了研究工業設計產業空間布局特點,推動設計產業發展,我們以上海市工業設計為例,調研了162家工業設計企業的地理位置,總結上海市工業設計產業的空間分布規律,并進一步探討了分布效益,以供更多城市設計產業發展參考。
不同林齡樟樹林土壤碳氮貯量及分布特征
格式:pdf
大小:494KB
頁數:6P
4.5
對湖南省長沙市天際嶺國家森林植物園和汨羅桃林林場立地條件基本一致的三個林齡的樟樹林土壤有機碳(soc)、全氮(tn)含量、貯量及土層分布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同一林齡的不同土層soc、n含量和貯量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土壤soc貯量差異不顯著(p=0.083),n貯量差異性不顯著(p=0.348)。
基于GIS的廣西溪河洪水型山洪溝空間分布特征
格式:pdf
大小:281KB
頁數:4P
4.5
在gis技術支持下,以dem、水系、山洪災害隱患點等地理信息為基礎數據,依據流域劃分原理與方法,提取廣西溪河洪水山洪溝邊界,根據山洪溝流域面積、主溝長度、河床比降等流域屬性特征,劃分溪河洪水山洪溝類型,基于行政區域、地形地貌類型、已發生災害次數,分析廣西溪河洪水型山洪溝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按地域,廣西溪河洪水型山洪溝主要分布在桂西北的百色市、桂北的河池市、桂東北的桂林市;按地形,廣西溪河洪水型山洪溝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平原地區,中山、喀斯特石山分布較少。
河南省土地利用變化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143KB
頁數:未知
4.5
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是生態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調控人類行為的科學決策依據.以河南省為研究區,在arcgis技術支持下,利用幅度變化模型和馬爾科夫模型,對河南省1988—2008年20年間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進行分析,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土地利用變化及其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面積在不斷減少,建設用地面積持續增加,土地利用結構動態變化正由溫和型向加速變化型轉變;②在各類土地類型轉換中,耕地是參與轉換比率最小的類型,主要原因就是耕地為河南的主要利用類型,占據了總面積的65%左右;③未利用地類型雖然面積及其比例均最小,但卻是變化最為激烈的土地利用類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格式:pdf
大小:1.0MB
頁數:5P
4.4
根據2012年河南省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資料,建立不同優勢樹種生物量與蓄積量之間的回歸模型或標準地資料,以樹種含碳率作為生物量轉換為碳儲量的系數,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陽水源區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進行估算。結果表明:南陽水源區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7522.68萬t,碳密度129.42t·hm-2。其中森林土壤層碳儲量6045.03萬t、占總碳儲量的80.36%,喬木層碳儲量1018.30萬t、占13.54%,森林下層植被和枯落物層碳儲量為459.35萬t、占6.10%;在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中,喬木林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最多為6201.95萬t、占82.4%。研究可為當地森林經營管理和生態環境改善提供參考。
基于地理信息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空間分布特征
格式:pdf
大小:906KB
頁數:3P
4.7
本文以中巴資源衛星02c影像為數據源,選取2008年5·12地震重災區作為研究區,采用地理信息與遙感相結合的手段,根據研究區地質災害發育特征,通過地理信息的空間分析能力,總結研究區內與地質災害有關的四大類因子,并逐級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出了研究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空間分布特征,確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空間分布特征分析的方法。
基于GIS的南昌城市意象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1009KB
頁數:1P
4.4
本文采用gis的方法,以江西省南昌市為研究對象,對南昌市城市意象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南昌城市意象構成要素空間分布明顯具有以下特征;(1)要素類型以歷史遺跡以及古建筑為主;(2)交通節點、通道也占據重要的地位;(3)部分要素在空間分布上上明顯具有集中、組團的特征。基于gis的南昌城市意象調查研究的方法與傳統研究方法的研究結果相比較為接近,而且gis方法的研究結果也更為精確和細致。
我國實木地板材色的色空間分布特征
格式:pdf
大小:507KB
頁數:5P
4.7
采用分光測色計對我國100種實木地板樹種的表面材色參數進行測量,研究這些參數的色空間分布特征,結果表明:各項材色參數頻率分布基本上接近正態分布規律。在cie(1976)l*a*b*色空間中,主要分布范圍是米制明度l*=41.01~69.14,米制色度指數a*=6.04~17.05,米制色度指數b*=14.15~28.98,色飽和度c*=16.24~35.24,色調角ag*=48.83~74.34;在孟塞爾系統中,主要分布范圍是明度v=2.95~5.77,色飽和度c=6.04~14.24范圍內,色相h在0yr~2.5y,大多數都在yr色域之內。
臺灣榿木林草復合生態系統土壤碳氮特征
格式:pdf
大小:331KB
頁數:未知
4.4
【目的】了解不同臺灣榿木林草復合生態系統土壤碳氮特征,探討林草復合模式對土壤碳氮庫的影響。【方法】以四川省丹棱縣退耕還林地臺灣榿木+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compressa)、臺灣榿木+黑麥草(loliummul-tiflorum)和臺灣榿木+自然草(林下自然生長的雜草)3種模式為研究對象,采用土鉆法分土層采集各模式下土樣,研究其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特征。【結果】不同林草模式對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的影響程度并不一致。3種模式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含量表明:臺灣榿木+牛鞭草>臺灣榿木+黑麥草>臺灣榿木+自然草,全氮含量差異顯著(p臺灣榿木+自然草>臺灣榿木+黑麥草,各模式間c/n差異顯著(p<0.05)。【結論】林草復合模式能較好地改善土壤肥力,這為區域退耕還林林草模式水肥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
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進展
格式:pdf
大小:1.3MB
頁數:6P
4.5
生態系統健康是對生態系統狀態特征的一種系統診斷方式。目前,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是該領域的研究難點,尚處于方法論探索階段,在研究方法和理論上均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在國內外關于生態健康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重點對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進行歸納分析。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一般包括指示物種法和指標體系法兩類方法。指示物種法簡便易行,但由于指示物種的篩選標準及其對生態系統健康指示作用的強弱不明確,且未考慮社會經濟和人類健康因素,難以全面反映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指標體系法根據生態系統的特征及其服務功能建立指標體系進行定量評價,是目前區域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主要方法。并對具體不同評價方法的應用情況和優缺點進行評述。
基于網絡開放數據的武漢市住宅價格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3P
4.6
城市住宅價格直接影響城市土地價值,間接與城市規劃有著重要關聯,但一直以來都缺乏合適的渠道去獲取詳細的相關數據。租價比一直以來被認為可以真實地反映房價與其真實價值之間的關系,研究通過房產網站獲取了大量帶有空間信息的房產價格信息及出租信息,進而依托gis平臺對武漢市住宅價格及價值的空間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這一方法能較好地反映城市住宅價格及價值狀況,可為城市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淅川縣石質荒漠化土地空間分布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2.1MB
頁數:4P
4.7
基于2017年landsat8oli_tirs遙感影像數據和現場實地調查,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淅川縣石質荒漠化進行人機交互解譯,通過計算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和植被覆蓋度fvc,提取了淅川縣石質荒漠化信息,對石質荒漠化土地分布圖與高程、坡向、坡度和巖性4個因素進行疊加分析,得到淅川縣石質荒漠化空間分布特征:石質荒漠化面積達745.5393km2,占淅川縣總面積的26.44%;石質荒漠化分布區域主要集中在鸛河及丹江兩岸人口稠密區和丹江口水庫庫區附近;石質荒漠化發生率在低海拔、南向緩坡地區和碳酸鹽巖分布區域較高。
桂林市鄉村園林景觀分布特征及評價研究
格式:pdf
大小:144KB
頁數:5P
4.7
[目的]研究桂林鄉村園林景觀的空間分布特征并對其生態效益和美學效果進行評價,以期為桂林鄉村園林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方法]文章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桂林市鄉村園林景觀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各區域的鄉村園林景觀綜合評價指數并比較其差異。[結果]在園林景觀評價體系中,美學效果的權重值要高于生態效益;在生態效益方面,植被覆蓋率的權重值最大;在美學效果方面,景觀類型豐富度的權重值最大。漓江山水生態型鄉村景觀分布區的景觀綜合評價指數>遠郊村鎮景觀型鄉村景觀分布區>市郊園林社區型鄉村景觀分布區。[結論]桂林市鄉村園林景觀空間分布特征明顯,漓江山水生態型鄉村景觀分布區的鄉村園林生態效益發揮最好、景觀美學功能的實現最突出,是桂林鄉村園林景觀發展的代表區域,極具發展潛力。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機械工程師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