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與天然林紅松木材力學性質的差異
格式:pdf
大小:89KB
頁數:3P
人氣 :70
4.3
研究了人工林與天然林紅松木材力學性質在幼齡材與成熟材中的差異。所有力學性質在紅松幼齡材與成熟材中反映的基本趨勢是 :天然林紅松力學性質高于人工林紅松。其中 ,紅松幼齡材的抗彎強度、抗彎彈性模量、順紋抗壓強度和沖擊韌性 4項指標 ,天然林紅松與人工林紅松的差異達 0 .0 1水平顯著 ,其次弦切面硬度和弦向橫紋抗壓強度差異達 0 .0 5水平顯著。紅松成熟材的絕大多數力學性能指標天然林紅松與人工林紅松的差異也達到 0 .0 1水平顯著 ,并且天然林紅松力學性質高于人工林紅松的基本趨勢在紅松成熟材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森林培育措施對人工林紅松木材力學性質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242KB
頁數:4P
fordifferentsilviculturalmeasures(forestcomposioin,planningdensiy,thinningandpruning),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pinuskoraiensisplantationsweremeasuredand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effectofsilviculturalmeasures(forestcomposioin,planningdensiy,thinning)onmechanicalproperties(bendingstrength,crushingstrengthalongthegrain,tensilstrengthalongthegrain)ofp.koraiensisplantationswereremarkable,otherstrengthandallstrengthofthepruningforestwerenotremarkable.inordertoincrease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wood,growth-promotingandthengetthebetterbuildinglumberandgluedlaminationboard,mixedstand,andwithdensityof1.5m×1.5mand1.5m×2.0m,properlythinningandpruningcouldbeselected.inordertomanufacturefurnitureandbending-wood,densityof2.0m×2.0mcouldbeselected.
人工林紅松木材碳素儲存量與物理特征的徑向變異
格式:pdf
大小:406KB
頁數:6P
【目的】對人工林紅松木材碳素儲存量與物理特征的徑向變異進行研究,以彌補我國木材碳素儲存研究的不足,為提高木材碳素儲存量、高效合理地定向培育人工林紅松提供理論基礎。【方法】首先測定和計算紅松木材的各項物理特征及其碳素儲存量,再采用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方法對木材碳素儲存量分別與生長輪密度、生長輪寬度、晚材率和生長速率的徑向變異規律進行分析,最后得到它們之間的徑向變異規律圖、擬合圖以及回歸方程等。【結果】木材碳素儲存量在徑向變異上先略微減小,接著隨樹木的不斷生長呈增大趨勢,而在樹木成熟后又逐漸減小至平穩狀態,且波動較大,并與各項物理特征的徑向變異趨勢在第18年左右有一個峰值。木材碳素儲存量與生長輪密度的徑向變異趨勢相似,二者的擬合度較高,相關系數為0.757,相關性較顯著;木材碳素儲存量與生長輪寬度在前期的徑向變化相似,而中期和后期的徑向變異不一致,二者的擬合度較低,相關系數為-0.301,相關性較弱;木材碳素儲存量與晚材率在中期和后期的徑向變化相似,二者的擬合度較高,相關系數為0.656,相關性較顯著;木材碳素儲存量與生長速率在前期和中期的徑向變異趨勢都不同,二者的擬合度較低,相關系數為-0.268,相關性不顯著。【結論】人工林紅松木材的碳素儲存量與各項物理特征指標之間均有一定的相關關系,而氣候因子、生長環境、遺傳因素等是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研究。可以通過對林木的合理經營和發展,增強人工林的碳素儲存功能,直接抑制co2向大氣中排放,從而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溫室效應。
閩楠天然林與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學性質研究
格式:pdf
大小:678KB
頁數:5P
4.6
對閩楠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物理和力學性質進行了測定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閩楠天然林木材氣干密度和全干密度分別為0.721g.cm-3和0.680g.cm-3,人工林木材氣干密度和全干密度分別為0.572g.cm-3和0.535g.cm-3,閩楠天然林木材密度大于人工林且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但人工林木材密度變異系數卻小于天然林。閩楠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氣干狀態下體積干縮率分別為4.935%和6.439%,全干狀態下分別為9.330%和11.376%,閩楠人工林木材的尺寸穩定性稍差于天然林,但從木材的差異干縮來看,閩楠天然林和人工林相近,分別為1.75和1.76。閩楠天然林木材端面、徑面和弦面硬度分別為7583n、6183n和6625n,稍大于人工林,但差異不顯著。閩楠天然林與人工林旋切板背面裂隙率分別為53%和67%,單板厚度的偏差人工林和天然林分別為0.08mm和0.09mm。由此可知,發展閩楠人工林可以得到質量與閩楠天然林相近的板材。
紅松木材結構缺陷對應力波傳播參數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281KB
頁數:2P
4.6
通過應力波測試儀對紅松木材試件進行的檢測試驗,研究了木材軸向孔洞的分布、數量和端部孔洞的分布對應力波傳播時間、傳播速度的影響,并對孔徑大小與應力波傳播參數之間關系進行回歸分析。試驗結果表明,應力波傳播時間與孔徑大小、數量呈正相關,而應力波傳播速度與孔徑大小、數量呈負相關。端部孔洞對應力波傳播參數沒有顯著影響。
紅松木材密度與氣候變化關系的實證分析
格式:pdf
大小:1.3MB
頁數:4P
4.7
運用協整分析對我國東北地區人工林紅松木材密度與氣候變化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紅松木材密度與氣候因素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協整關系和顯著的短期動態調整機制。在1973~1997年,2、3月平均日照時間的延長有利于提高早材密度,而7月份的日照時間延長卻不利于提高早材密度;2月氣溫升高,不利于提高整個生長輪密度平均值;誤差修正模型和格蘭杰檢驗證實,2月氣溫短期內對生長輪密度的影響存在2~3年的滯后期。人工林紅松的優質培育需要充分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
培育措施對人工林樟子松木材力學性質的影響(英文)
格式:pdf
大小:136KB
頁數:4P
4.6
研究了不同培育措施(初植密度、間伐強度、坡向、坡位)對人工林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木材的密度和力學性質(橫紋抗彎強度、抗彎彈性模量、順紋抗壓強度、沖擊韌性、端面硬度)的影響。初植密度(1.5m×1.0m,1.5m×2.0m和1.5m×2.5m)對木材密度和抗彎彈性模量有顯著的影響。初植密度為1.5m×1.0m時,木材主要力學指標值最大。適當間伐可提高木材的抗彎彈性模量和順紋抗壓強度,但重度間伐則會降低木材的力學強度。坡向(陽坡和陰坡)對木材的抗彎彈性模量影響顯著,陽坡高于陰坡。坡位(上坡位和下坡位)對除端面硬度外的木材力學性質指標影響都顯著,各項力學指標值均是坡下高于坡上。表5參9。
我國南方濕地松木材物理力學性質變異初探
格式:pdf
大小:221KB
頁數:8P
4.4
我國南方五省區濕地松木材的密度、晚材率和各項力學強度,隨緯度的增加,呈遞減狀態。緯度與氣干容重之間的直線回歸方程為:g=1.28—0.027l,相關系數r=0.984.產生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木材的管胞寬度和厚度隨著緯度的增加逐漸變窄、變薄。產地的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對濕地松樹木的年輪寬度和晚材帶寬度影響較大;年輪和晚材帶的平均寬度隨產地自北向南依次增加,隨著山地海拔的升高而減小。
溫度和含水率對紅松木材中應力波傳播速度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483KB
頁數:6P
4.4
為分析應力波在木材中傳播的影響因素,研究應力波傳播規律,在實驗室內,采用arbotom應力波測試儀測試60個紅松無疵小試件在不同含水率(從絕干到飽濕)和不同溫度(-30,-20,-10,-5,0,5和20℃)下的應力波傳播速度。在此基礎上,分別分析應力波傳播速度隨含水率或溫度變化的規律,探討導致應力波傳播速度變化的原因,并建立三者之間的回歸模型。結果表明:含水率和溫度是影響木材中應力波傳播速度的2個重要因素。應力波傳播速度隨含水率增加或溫度升高均呈逐漸下降趨勢。在含水率32%(纖維飽和點附近)以下,傳播速度隨含水率增加下降幅度較大,反之則較小;當含水率低于50%時,傳播速度隨溫度升高呈線性下降趨勢;當含水率高于50%時,傳播速度在0℃上下有一明顯的跳躍。含水率、溫度與應力波傳播速度之間的二元線性回歸模型擬合優度較高,決定系數r2均高于0.95。
基于近紅外光譜不同波段的紅松木材含水率預測分析
格式:pdf
大小:350KB
頁數:3P
4.4
運用近紅外光譜技術結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對所采集光譜進行一階導數和二階導數處理,并對未處理原始光譜、一階導數處理光譜和二階導數處理光譜分別在7個不同波段范圍內建立紅松含水率預測模型。結果表明紅松樣本近紅外光譜經一階導數處理,波段在1000~2100nm范圍內所建模型最優,其校正集相關性系數為0.9925,校正標準偏差和校正均方根誤差分別為0.0259和0.0257,驗證集相關系數為0.9917,預測標準誤差與預測均方根誤差分別為0.0318和0.0317。研究表明,結合樣本特性選取特定光譜波段范圍建立預測模型可大幅度減少建模時間、降低建模成本,同時可以提高模型的預測精度。
人工林落葉松木材生長輪密度時間序列分析
格式:pdf
大小:478KB
頁數:2P
4.6
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分析了人工林落葉松木材生長輪密度的變異規律,并選擇建模方法和模型參數估計,建立了變異規律模型和預測模型,經過殘差分析表明:短期預測值與實測值非常吻合;長期預測值與實測值存在差異,但實測值仍在可信區間內。
紅錐和西南樺人工林木材力學性質的研究
格式:pdf
大小:746KB
頁數:5P
4.6
為了研究樹木南北向與徑向位置的變化對人工林木材力學性質與氣干密度的影響,該文通過對紅錐、西南樺人工林木材南北向、近髓心和近樹皮2個不同徑向位置的力學性質以及氣干密度進行測定,分析了南北向和不同徑向位置2個因素對兩種木材力學性質和氣干密度的影響,以及木材密度與抗彎強度、抗彎彈性模量、順紋抗壓強度的相關性.結果表明:南北向的不同對紅錐和西南樺人工林木材的大多數力學性質測定項目和氣干密度無顯著影響,僅有紅錐的弦面順紋抗剪強度、徑向握釘力和西南樺3個面的表面硬度表現為南北向差異顯著.近髓心和近樹皮徑向位置的不同對紅錐的抗彎強度、抗彎彈性模量、順紋抗壓強度和氣干密度無顯著影響,但對西南樺的影響則全部達到差異顯著水平.兩個樹種木材的氣干密度與木材力學性質均表現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樂昌含笑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纖維形態特征的比較
格式:pdf
大小:84KB
頁數:2P
4.7
對樂昌含笑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纖維形態的測定表明:(1)10年生樂昌含笑天然林木材的木纖維長度在1-4年間屬短,在5-10年間屬中等;木纖維長寬比在1-3年間較小,在4-10年間>45,較大;(2)10年生樂昌含笑人工林木材的木纖維長度在1-5年間屬短,在6-10年間屬中等;木纖維長寬比在1-5年間較小,在6-10年間木纖維長寬比>45。從木纖維的長度和長寬比綜合來看,樂昌含笑天然林木材纖維質量略優于人工林。
不同樹齡禿杉與杉木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學性質的比較
格式:pdf
大小:810KB
頁數:6P
4.4
對采自廣西南丹縣山口林場8年生、14年生和28年生的禿杉taiwaniaflous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木材進行了主要物理力學性質的測定和比較。結果表明:禿杉和杉木的木材密度及主要力學強度均隨樹齡增加而增大。禿杉木材的氣干密度(含水率為12%)、基本密度、徑向干縮系數、弦向干縮系數、體積干縮系數、弦面硬度、抗彎彈性模量、順紋抗壓強度、徑面抗剪強度和弦面抗剪強度的平均值與杉木相比分別低2.3%,4.4%,1.6%,2.6%,1.5%,3.6%,3.8%,3.4%,17.5%和14.4%,但其端面硬度、徑面硬度、抗彎強度、沖擊韌性、徑面抗劈力和弦面抗劈力的平均值與杉木相比則分別高6.6%,6.1%,3.4%,2.3%,15.0%和16.3%。差異顯著性t檢驗表明,禿杉與杉木人工林的木材密度、硬度、順紋抗壓強度、抗彎彈性模量、抗彎強度、順紋抗剪強度和抗劈強度均差異顯著或極顯著,但干縮系數和沖擊韌性均差異不顯著。圖2表3參12
人工林班克松木材材質徑向變異規律研究
格式:pdf
大小:273KB
頁數:4P
4.3
以人工林班克松的木材解剖性質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其株內木材材質徑向變異模式,對其幼齡材和成熟材進行初步界定。結果表明:早材管胞徑弦向直徑和晚材胞壁率的變化符合panshinⅰ模型,早材胞壁率的變化符合panshinⅲ模型;回歸分析中早材擬合度較晚材好;幼齡材和成熟材的初步界定年限為9~11a。
人工林杉木木材力學性質對高溫熱處理條件變化的響應
格式:pdf
大小:929KB
頁數:7P
4.7
以人工林杉木為試材,分別用空氣和菜子油為介質,在溫度為180,200和220℃對其分別熱處理1,3和5h,研究試材的抗彎強度(mor)、抗彎彈性模量(moe)、順紋抗壓強度、表面硬度對高溫熱處理條件變化的響應,同時對處理材的主要化學成分進行分析,用掃描電鏡對處理材橫切面微觀結構進行觀察。結果表明:人工林杉木試材的4種主要力學性質對不同條件熱處理的響應程度不同。無論是空氣熱處理還是油熱處理,試材的mor,moe,順紋抗壓強度與對照比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隨處理溫度升高、時間延長,下降幅度增大,相比于時間,溫度的影響更顯著;180℃熱處理1,3和5h時,試材的mor,moe與對照比未發生明顯變化(降幅在3%以內),而順紋抗壓強度則明顯低于對照,兩介質中降低幅度分別在3.29%~9.58%和3.89%~7.18%;200℃以上處理時,不同時間處理的3種主要力學性質不僅顯著或極顯著低于對照,且各性質間的差異也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對硬度的測試結果表明:180℃熱處理時,試件的徑面硬度和弦面硬度均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大;200℃熱處理3h時,試件的硬度達最大,與對照差異達顯著水平;隨后熱處理試件的硬度開始降低,220℃熱處理5h后試件的硬度又明顯低于對照。在隔氧的油介質中進行熱處理,4種主要力學性質的變化程度低于空氣介質處理材,當溫度高于200℃時,兩介質處理間的差異達顯著水平。而熱處理過程中木材主要化學組成與橫切面微觀結構變化的差異,反映了4種主要力學性質對不同條件熱處理時表現出的響應差異。
紅松木傾斜角度對其木材形成組織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427KB
頁數:6P
4.7
為研究樹干傾斜角度對應壓木木材細胞壁形成過程的影響,以7年生紅松苗木為研究對象,對其莖干進行不同角度的傾斜處理。先后測定苗木的樹高和胸徑、木材形成組織中的木質素和纖維素含量、傅里葉紅外變化光譜和極性代謝產物。結果表明:傾斜角度對高生長的抑制作用非常顯著,對直徑生長無顯著影響。傾斜后木質素含量增加,纖維素含量降低;傾斜角度對木質素和纖維素含量均有顯著影響。不同傾斜角度ftir吸收峰強度也有明顯差異。糖類、脂類、氨基酸、含氮化合物、有機酸等代謝物隨傾斜角度呈現不同的變化規律。因此,紅松苗木50°傾斜處理形成典型的應壓木結構。代謝物相對含量的變化規律與形成的木材宏觀性質相吻合。代謝物的變化也反映了樹木對應力刺激的響應機制。
人工紅松林改造成果材兼用林的密度與撫育
格式:pdf
大小:129KB
頁數:2P
4.5
紅松為撫順山區重要的用材林、觀賞林、水土保持林及經濟林樹種。在撫順山區作為用材林和果材兼用林有著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紅松人工林綜合經濟效益,尤其提高木材和紅松籽的產量問題,引起林業廣泛重視。文章從人工紅松林改造成果材兼用林的密度和撫育措施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木材力學性質的測定(一)
格式:pdf
大小:417KB
頁數:8P
4.5
word文檔可自由復制編輯 實驗十木材力學性質的測定(一) 一、目的與要求 掌握測定木材強度的方法、試驗結果的計算并熟悉木材力學試驗機的構造、性能、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二、儀器與設備 萬能力學試驗機(四噸)、游標卡尺、天平、秒表、千分表等。 三、試驗機的構造和原理 (一)試驗機的基本構造 試驗機的類型很多,其中油壓式較為普遍,油壓試驗機的具體構造雖因各制造工 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其基本結構卻大同小異。 我院木材力學試驗室所用的試驗機是日本島津制作所出產的阿姆期拉(amsler) 四噸萬能試驗機。所謂萬能試驗機是對壓力試驗機、沖擊試驗機等單一動作和性能 的試驗機的相對說法。 一般的萬能試驗機,可以進行木材的壓縮(compression)、拉伸(tension)、剪切 (shearing)、靜曲(bending)、劈開(cleavage)和沖擊(toughness
人工林紅松木材生物輪密度動態模型建立與預測
格式:pdf
大小:126KB
頁數:5P
4.7
本文根據人工林紅松木材生長輪密度變異特點,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建立了人工林紅松木材生長輪密度的動態模型,對木材生長輪度進行近期預測,預測結果良好,此研究結果實現了木材生長輪內的材質預測,為人工林紅松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論依據。
人工林紅松木材生長輪密度動態模型建立與預測
格式:pdf
大小:126KB
頁數:未知
4.8
本文根據人工林紅松木材生長輪密度變異特點,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法,建立了人工林紅松木材生長輪密度的動態模型,對木材生長輪密度進行近期預測,預測結果良好。此研究結果實現了木材生長輪內的材質預測,為人工林紅松的定向培育提供理論依據
林分結構對人工林紅松木材材質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216KB
頁數:未知
4.7
對不同林分結構(純林、混交林和三株一叢)的人工林紅松(pinnskoraisensis)木材材質進行測試和分析.結果表明:紅松木材生長速率、生長輪寬度、晚材率差異不顯著.紅松木材的管胞長度、纖絲角、生長輪密度、干縮率和差異干縮、絕大多數力學性質指標差異顯著。采用綜合坐標法。對不同林分結構的林分木材材質進行品質評定,綜合性能和建筑材評定的優劣順序為混交林、純林、三株一叢的林分;紙漿材的優劣順序為混交林、三株一叢、純林的林分。
撫育間伐對人工林紅松木材材質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195KB
頁數:未知
4.6
對間伐與未間伐人工林紅松(pinuskoraisensis)木材材質進行系統測定、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間伐對木材材質有很大的影響,間伐林的管胞長度、管胞直徑、纖絲角、生長速率、生長輪寬度、順紋抗壓和抗拉強度、抗劈力和沖擊韌性大于未間伐林;間伐林木材晚材率、生長輪密度、壁厚、壁腔比、抗彎強度和局部抗壓強度小于未間伐林。其中管胞直徑、生長輪寬度、壁厚、壁腔比、抗彎強度、順紋抗壓和抗拉強度、橫紋局部抗壓強度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表明間伐能顯著地提高木材力學性能。采用綜合坐標法,對間伐與未間伐人工林紅松木材材質進行評定,其材質的綜合性能和紙漿材性能未間伐林好于間伐林,建筑材性能間伐林好于未間伐林
紅松木材透明涂飾涂膜耐光性的研究
格式:pdf
大小:131KB
頁數:4P
4.3
采用監測表面顏色和光澤度變化的方法,對紅松木醇酸樹脂清漆,硝基清漆和聚氨脂清漆涂膜的耐光性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三種涂料受光后的易發生變色,但三種涂料的耐光性硝基漆最差,聚所酯漆居中,醇酸制酯漆最好,建議在使用時添加紫外線吸收劑,提高漆膜的耐光性。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主任給排水設計師(BIM)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