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建筑 (2)
格式:pdf
大?。?span id="6sk1dwy"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3.8MB
頁數:11P
人氣 :69
4.5
閩南建筑—屋頂 這次將閩南傳統建筑的屋頂作為研究對象, 從文化和設計方法的視角, 對閩 南傳統建筑屋頂進行研究。就是對其形態、構造、做法和設計思想進行研究,分 別對各個部分的形態、 構造、施工做法和設計思想進行了分析。 首先對閩南地區 的人文和地理環境因素做介紹。 一、源遠流長的閩南建筑文化 東漢時期,閩南地區還是一片荒涼之地, 文化狀態也處于最原始的狀態。 大 量的民族人口遷移帶來了新的中原漢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漢文化逐漸成為了 閩南文化的主導。 歷史記載中漢民的多次遷移, 還有閩南地區依山傍海的獨特的 地理特征,以及儒學、釋、道家這三大文化的交流匯集,受這種種客觀因素的影 響,最終形成了閩南文化。 南北朝時期的泉州已有不錯的發展程度, 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為了世界著 名的貿易大港, 名揚內外。這時的泉州憑借著海洋經濟的繁榮發展, 早期的閩南 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達到了頂峰。 外來的
閩南傳統建筑
格式:pdf
大小:25KB
頁數:6P
閩南建筑—屋頂 這次將閩南傳統建筑的屋頂作為研究對象,從文化和設計方法的視角,對閩南傳統 建筑屋頂進行研究。就是對其形態、構造、做法和設計思想進行研究,分別對各個部分 的形態、構造、施工做法和設計思想進行了分析。首先對閩南地區的人文和地理環境因 素做介紹。 一、源遠流長的閩南建筑文化 東漢時期,閩南地區還是一片荒涼之地,文化狀態也處于最原始的狀態。大量的民 族人口遷移帶來了新的中原漢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漢文化逐漸成為了閩南文化的主 導。歷史記載中漢民的多次遷移,還有閩南地區依山傍海的獨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學、 釋、道家這三大文化的交流匯集,受這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最終形成了閩南文化。 南北朝時期的泉州已有不錯的發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為了世界著名的貿 易大港,名揚內外。這時的泉州憑借著海洋經濟的繁榮發展,早期的閩南文化與外來文 化的交融達到了頂峰。外來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開
閩南傳統建筑“出磚入石”的神韻與傳承
格式:pdf
大?。?span id="9pclve9"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2MB
頁數:2P
閩南建筑在中國建筑學中被譽為"紅磚文化區",大量的磚石結構的民居是大陸絕無僅有的。"出磚入石"是閩南建筑一種獨特的砌墻方式,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的交錯堆疊,構筑墻體,交壘疊砌。磚石雖然質地各不相同,以大塊的灰白花崗石與片狀的朱紅色條磚穿插組合,用它筑墻、起厝、鋪埕,呈現出方正、古樸、拙實之美。多樣不規
淺談閩南傳統建筑的幾種特色工藝
格式:pdf
大?。?span id="qpgqmwi"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3MB
頁數:4P
4.6
福建閩南地處東南沿海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海上絲綢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經濟繁榮、人文薈萃、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所以閩南傳統建筑也為此發揮了獨特的功能性作用。在閩南傳統的古建筑中,用料講究,工藝精湛,裝飾華美,布局規整,軸線對稱,富有多元創造性和趣味性,千年以來與百姓休憩相關。走
閩南與臺灣傳統建筑匠藝探析
格式:pdf
大?。?span id="oun61hm"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1MB
頁數:9P
4.7
福建(閩南地區)傳統建筑沿襲著中國傳統建筑木構架為主體的建筑形式,又在移民入臺定居后相繼傳入臺灣?,F存建筑遺構中既有宋《營造法式》、清《營造則例》的"官式"做法,又有匠師們世代相傳、師徒相承的傳統設計與施工的民間做法,形成獨特的地域工匠技術。無論是城市、住宅與庭園、文教建筑、宗教建筑、會館建筑等類型,還是傳統建筑本身的形制、設計與營建方法等,臺灣傳統建筑的平面類型在福建祖籍地都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例子,幾乎是原鄉形式的移植。同時,臺灣傳統建筑在吸取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移植閩南傳統建筑特色中,也在尋求表現臺灣地域建筑文化的特性,尤其在建筑細部的處理上,兩地有所不同,體現了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紛呈多彩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閩南傳統建筑(20201012170438)
格式:pdf
大?。?span id="pjjc16r"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25KB
頁數:6P
4.7
閩南建筑—屋頂 這次將閩南傳統建筑的屋頂作為研究對象,從文化和設計方法的視角,對閩南傳統 建筑屋頂進行研究。就是對其形態、構造、做法和設計思想進行研究,分別對各個部分 的形態、構造、施工做法和設計思想進行了分析。首先對閩南地區的人文和地理環境因 素做介紹。 一、源遠流長的閩南建筑文化 東漢時期,閩南地區還是一片荒涼之地,文化狀態也處于最原始的狀態。大量的民 族人口遷移帶來了新的中原漢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漢文化逐漸成為了閩南文化的主 導。歷史記載中漢民的多次遷移,還有閩南地區依山傍海的獨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學、 釋、道家這三大文化的交流匯集,受這種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最終形成了閩南文化。 南北朝時期的泉州已有不錯的發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為了世界著名的貿 易大港,名揚內外。這時的泉州憑借著海洋經濟的繁榮發展,早期的閩南文化與外來文 化的交融達到了頂峰。外來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開
閩南傳統建筑文化的現代詮釋——記廈門市海滄文化中心設計
格式:pdf
大?。?span id="uiekqik"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023KB
頁數:3P
4.7
閩南民居在平面布局、結構體系、外部造型以及細部裝飾等方面,既保持中軸線對稱、院落組合、磚木承重體系和坡屋頂等我國漢族傳統建筑的共同特征,又因為歷史背景的不同與自然條件的變化,逐漸形成鮮明的地方風格而獨樹一幟。在海滄文化中心的設計中,建筑師力圖通過現代建筑語言將地域文化精神寓于現代的設計理念和審美取向之中,詮釋閩南傳統建筑文化之神韻。
傳統建筑“門”制式簡介
格式:pdf
大小:2.3MB
頁數:4P
4.6
傳統建筑“門”制式簡介 一、門的結構 介紹門本身的結構和形態 1.門扇 常見宮廷王府大門通常為“板門”結構,寬度大多超過1m,由于過寬需要若干門板拼接, 常見做法是后面加上橫條木方,再用門釘將門板和橫條連接,為了美觀,門釘頭做的大而光 滑,數量有9排9列(皇家),9排7列(親王),9排5列(郡王)。寬度較大的門扇還在門 上下兩頭包鐵皮加強,俗稱“看葉”。 門扇開合需要把手,來人需要叩門,于是在門上安裝了叩環和門鎖鐐,俗稱“鋪首”或 “門鈸”,后期鋪首演變成獸頭,原形是螺螄; 門的顏色依據明史記載:親王為紅門金釘銅門環9排7列;公主府用綠門金釘銅環9排 5列;公侯門用金漆的獸面錫門環;一二品為綠門獸面錫門環;三到五品為黑門錫環;六至 九品為黑門鐵環 2.門框 門框由左右兩個框柱,上面一根平枋組成的框架固定。固定上門軸的是一條叫“連楹” 的橫木,兩端開圓孔承受門軸,連
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
格式:pdf
大小:44KB
頁數:6P
4.8
--..-- word可編輯. 一,建筑文化與建筑歷史 1,中國文明的歷史延續 中國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古代印度/古代愛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國 中國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沒有斷裂,沒有被其他文化干擾而一直延續至今的文明。 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學、宗教、藝術等精神文化和生產方式、科學技術等物質文化。 建筑是介于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 中國文明歷史悠久,但在對待歷史的態度上有著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極其重視歷史,在 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證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變”。而另一方面又經常表現出對 歷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往往把前朝的東西推倒重來。不能客觀地、 科學地對待歷史,這是我們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缺陷。 2,東方文化和東方建筑體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發展史上,中國文化一直是作為
硬山建筑在嶺南傳統建筑中的發展緣由研究
格式:pdf
大?。?span id="a5o5pxf"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4MB
頁數:4P
4.6
硬山在現存傳統民居中,數量及分布都是最為廣泛的一種建筑形式。封火山墻作為硬山的組成部分,不僅起著防火的單一用途,在嶺南地域環境的影響下,也擔當了防風、遮陽、防御等重要角色。硬山與封火山墻的出現和廣泛應用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環境等一系列人居環境所發生的變化。對于硬山及其封火山墻的發展緣由研究,可以透徹探尋嶺南傳統民居建筑如何靈活適應人居環境的變化,并實現建筑在功能、形式、藝術等多方面和諧統一的優秀智慧。
29江南傳統建筑特色與文化審美
格式:pdf
大?。?span id="a0ziphx"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4MB
頁數:4P
4.4
江南傳統建筑特色與文化審美 作者:陳抒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二附中 刊名:江南論壇 英文刊名:jiangnanforum 年,卷(期):2008,""(12) 被引用次數:0次 本文鏈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nlt200812025.aspx 授權使用:青島理工大學(qdlgdx),授權號:f75840a5-25d9-4f00-91ec-9df1010b1832 下載時間:2010年9月14日
6江南傳統建筑概論論文
格式:pdf
大小:1.7MB
頁數:7P
4.8
蘇州科技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江南傳統建筑概論課程論文 姓名:張丹 班級:建筑0911 學號:0920101121 日期:2013年6月 讀繆樸《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筑的十三個特點》的理解 摘要:文章通過閱讀和分析繆樸先生的《傳統的本質》,結合繆先生提出的中國傳統的十三 個特點對“傳統”進行了思考。結合具體江南傳統建筑實例進行分析比較。 關鍵字:建筑特點觀點分析區別與比較案例 正文: 讀繆樸先生的《傳統的本質》,思考很多,受益匪淺。這種感受來自于原文的精彩和精 辟,它引發思考,教會觀察。更多觀點能讓人產生共鳴。這篇讀后感中,大部分是我理解的 作者的觀點,我把它們整理簡化出來,并加上自己的感言。 繆樸先生的《傳統的本質——中國傳統建筑的十三個特點》全文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 部分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認為,只有認清傳統建筑的真面目,才有可能討論要不要
裝修材料運用皖南傳統建筑
格式:pdf
大?。?span id="mraojl9"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2MB
頁數:4P
4.4
本文就皖南傳統建筑裝飾材料的運用及選擇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了闡述。古代匠人利用有限的地方材料和材料本身的特性加以活用,達到了創造宜人的居住環境的目的,值得繼承和學習。
陜南漫川關古鎮傳統建筑特點及成因
格式:pdf
大小:1.4MB
頁數:6P
4.6
位于陜西、湖北兩省邊界的漫川關古鎮,現存明清時期的古街和大量保存較完好的古民居、古會館等。從當地傳統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間形態、立面造型及構造特點、裝飾特點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漫川關古鎮的傳統建筑基本以商業性質為主,而且兼融南北風格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交通、商貿、移民等方面的影響。
中國西南地區傳統建筑的歷史人文特征
格式:pdf
大?。?span id="44u44oc"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1MB
頁數:4P
4.3
中國西南地區地理環境復雜,民族眾多,傳統建筑豐富多彩,成為一個世界原生態建筑博物館。
議嶺南傳統建筑文化在住宅設計中的傳承
格式:pdf
大?。?span id="5xkf1qs"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378KB
頁數:3P
4.4
嶺南自古便是中、西文明交流的窗口。在兩種異質文化的交流融匯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建筑文化,從而產生融合中西兩種建筑風格的嶺南民居建筑。在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由于傳統嶺南建筑文脈的失落,便產生了在住宅設計中嶺南建筑文化傳承問題的思考。
嶺南傳統建筑文化的設計應用
格式:pdf
大小:1.5MB
頁數:1P
4.7
嶺南地區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場所,開始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建筑風格以及室內環境設計風格。再加上現代建筑文化和室內設計文化的沖擊,嶺南人開始把更多的思考放到室內環境藝術設計當中去,新舊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試析嶺南傳統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格式:pdf
大小:311KB
頁數:4P
4.5
08 “天人合一”是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一個核 心命題,其基本內容是人 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 社會的和諧統一,人的身 心的和諧統一?!疤烊撕?一”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 文化的精華,對中國傳統 建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嶺南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 和人文環境,嶺南文化在 吸收中原主流文化的同 時,有所變通與創新,表 現在嶺南傳統建筑上有著 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 征。本文以廣東地區為 例,闡述嶺南傳統建筑中 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合 一”的思想淵源 “天人合一”是 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 想。被看作中國古代萬經 之首的《周易》,其核心思想就是“天人感應”、 “道出于天”。經后世哲學家的不斷發展完善,至宋 代,理學家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四字成語, 至此“天人合一”發展成為成熟的理論。在唯心與唯 物并存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天”有三種基本涵義: 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廣大自然,
傳統建筑木作的用材特色
格式:pdf
大?。?span id="cjuylup"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70KB
頁數:5P
4.6
常見木材的物理性能 (氣干容重單位:g/cm3) 木材的物理性質包括比重、色澤、氣味、含水率、收縮率、膨脹率等。不同木材的比重 是不同的。一半木材的比重都小于1。以臺灣產的“二色輕木”最輕,比重為0.186.其次是 黃河流域以南的泡桐,比重為0.283.而最重的木材是廣西產的“硯木”,比重為1.128,放入 水中則沉。鐵梨、紫檀等珍貴木材比重也大于1.清代李斗在《工段營造錄》還按木材的重量 來分等級,以一尺見方為準,越重者越高級。 木材干燥過程中,除了細胞內的自由水之外,細胞壁內的結合水也會蒸發掉,這是木材 材種紅松白松落葉松杉柞木水曲柳樺木黃菠蘿 別名果松/紅果 松 魚鱗松/冷 杉/臭松 黃花松沙木柞櫟/小 葉槲 水柳/呂 木 白樺/粉樺黃蘗 氣干容重0.440.450.640.380.780.6
傳統建筑跟裝配式對比
格式:pdf
大?。?span id="46sm4od"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6KB
頁數:2P
4.7
1、施工現場施工取消外架,取消了室內、外墻抹灰工序,鋼筋由工廠 統一配送,樓板底模取消,墻體塑料模板取代傳統木模板,現場建筑垃圾可大幅 減少。 2、pc構件在工廠預制,構件運輸至施工現場后通過大型起重機械吊裝 就位。操作工人只需進行扶板就位,臨時固定等工作,大幅降低操作工人勞動強 度。 3、門窗洞預留尺寸在工廠已完成,尺寸偏差完全可控。室內門需預留 的木磚、砼塊在工廠也完成,定位精確,現場安裝簡單,安裝質量易保證。 4、保溫板夾在兩層混凝土板之間,且每塊墻板之間有有效的防火分隔, 可以達到系統防火a級,避免大面積火災隱患。且保溫效果好,保溫層耐久性好, 外墻為混凝土結構,防水抗滲效果好。 5、取消了內外粉刷,墻面均為混凝土墻面,有效避免開裂,空鼓、裂 縫等墻體質量通病,同時平整度良好,可預先涂刷涂料或施工外飾面層或采用藝 術混凝土作為飾面層,避免外飾面施工過程中的
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反思
格式:pdf
大小:68KB
頁數:6P
4.5
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反思 中國人的天資不亞于世界上任何民族,我們曾創造了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和燦爛的 文化,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從明代中期起的這五六百年來,我們卻 衰落了!而恰恰從這時期起,世界上另一個文明古國所在地的歐洲卻從中世紀的 委頓中重新崛起,走到我們前頭去了!什么原因?我想這跟我們的文化傳統有關, 至少跟我們的文化心態有關。以傳統的建筑文化為例,國人固有的縱向承襲的慣 性思維即制約著建筑業的發展。 首先,我們習慣于向前人看齊,而不習慣于超越前人。我們的木構建筑至少已 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從形式到風格都只是單一的發展,沒有 發生過質的變化,可謂“兩千年一貫制”。而歐洲人的石構建筑,僅自古希臘羅馬 起,其風格上的更新換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臘風格、古羅馬風格、拜占庭風 格、哥特風格、巴羅克風格、浪漫主義風格、現代主義風格、“后現代主義
中國傳統建筑之意境美
格式:pdf
大?。?span id="gm6qdxs" class="single-tag-height" data-v-09d85783>189KB
頁數:2P
4.4
介紹了中國傳統美學之精髓意境的本質及特點,論證了意境美學理論在中國古典美學發展中的作用,探討了老莊、孟子學說對中國傳統建筑意境美的影響,并例舉了園林建筑中的體現,表明了中國傳統建筑之靈魂就是意境美。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給排水專業監理工程師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