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盆地南緣石炭系Chondrites遺跡化石的發現及其地質意義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7P
在柴達木盆地南緣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在祁曼塔格山前石拐子剖面的下石炭統石拐子組和烏圖美仁慶華鐵礦剖面的上石炭統締敖蘇組中發現了大量chondrites遺跡化石。經鑒定,研究區的chondrites遺跡化石主要包括chondritesfenxiangensisyang,1984(分鄉叢藻跡);chondritesfilifalxvolk,1964(細枝叢藻跡)和chondritesmaqianensisyang,1988(瑪沁叢藻跡)3個遺跡種。根據研究區的chondrites遺跡化石特征,結合巖性特征和其他實體化石資料,認為石拐子地區早石炭世為臺洼沉積環境,烏圖美仁慶華鐵礦地區晚石炭世為局限碳酸鹽巖臺地沉積環境。另外,探討了生物擾動對研究區儲集層的改造作用。該研究對恢復柴達木盆地南緣石炭系的沉積環境和古生態以及評價研究區的儲集層物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柴達木盆地新近紀犀科化石新材料
格式:pdf
大小:813KB
頁數:14P
近年來在青海柴達木盆地中新世地層內新發現的犀科化石,經研究有3屬3種,即acerorhinustsaidamensis,hispanotheriummatritense和dicerorhinusringstromi,其中后兩個種是在這一地區的初次報道。新材料雖較破碎,但其發現擴大了h.matritense和d.ringstromi的地理分布范圍。更重要的是,柴達木動物群原來被確定為晚中新世早期,其主要依據是安琪馬動物群的殘余分子與三趾馬動物群共生,而此次的發現證明這一地區確實有含h.matritense的中中新世動物群存在。d.ringstromi的發現還證明柴達木盆地有相當于保德動物群時代的晚中新世晚期沉積。
柴達木盆地英東地區地質綜合評價及勘探目標優選
格式:pdf
大小:697KB
頁數:8P
4.7
通過對柴達木盆地英東地區構造斷裂特征、烴源巖條件、沉積儲層的地層發育特征、生儲蓋組合等地質條件綜合分析、評價認為:英東地區油砂山、英東一號構造等中淺層圈閉落實,油源充足且具有良好的生儲蓋組合。同時砂33、砂34井試油已獲得油氣流,說明油氣層有東擴的趨勢。因此通過目標優選評價認為該區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通過砂37、40井等井鉆探已發現英東一號油氣田。
柴達木盆地尖頂山鍶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格式:pdf
大小:1.9MB
頁數:6P
4.5
尖頂山鍶礦是柴達木盆地內大型的天青石礦床,通過對礦區進行野外考察和取樣,對尖頂山鍶礦礦石進行了礦物學、元素地球化學以及鍶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在對尖頂山礦區區域地質構造特征分析對比的基礎上,結合尖頂山天青石礦區的googleearth圖像的遙感地質解譯,發現尖頂山地區的天青石礦層賦存于第四系七個泉組,而不是第三系的獅子溝組。并且前人所劃分的n2s2-1和n2s2-2地層不應該屬于上新世的獅子溝組,而應劃入第四系七個泉組。
柴達木盆地灘澗山地區發現上奧陶統碳瀝青
格式:pdf
大小:491KB
頁數:未知
4.5
2012年6月25日至8月初,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承擔的"柴達木盆地古生代油氣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項目野外地質調查組在柴達木盆地上奧陶統灘澗山群地層中發現了厚層碳瀝青,通過實測剖面、探槽揭露和地面追蹤,初步摸清了灘澗山地區碳瀝青分布寬度為200~300m,僅聯合溝碳瀝青延伸長度就達10km,具有較大的資源潛力。除此之外,項目組在阿爾金南段灘澗山群中也發現了碳瀝青,追蹤長
柴達木盆地北緣下中侏羅統沉積特征及其石油地質意義
格式:pdf
大小:950KB
頁數:7P
4.4
柴達木盆地北緣(柴北緣)侏羅系層序發育完整,為一套富含化石的碎屑巖,自下而上為小煤溝組、大煤溝組、采石嶺組和紅水溝組。下侏羅統包括小煤溝組、大煤溝組下部;中侏羅統為大煤溝組中、上部。柴北緣一帶早、中侏羅世所受應力復雜,構造運動強烈,形成多沉積中心的小型斷陷型盆地。早侏羅世時期,柴北緣的沉積相類型有濱淺湖、河流—泛濫平原、扇三角洲、辮狀三角洲;中侏羅世時期,該區廣泛發育湖底沖積平原,以濱淺湖—半深湖—深湖相為主,趨向于深水的較還原環境。下侏羅統巖性以細礫巖,細—粉砂巖與炭質泥巖和頁巖的不等厚互層為特征;中侏羅統則以較細結構的碎屑巖為主,局部發育較厚的黑色頁巖。柴達木盆地北緣發育有巨厚的下侏羅統湖相泥巖和中侏羅統煤系地層,烴源巖有機質豐度高,有機質類型主要為ⅱ—ⅲ型,生烴潛力大;柴北緣碎屑巖孔隙發育,可稱為較好的儲集巖;柴北緣泥巖、頁巖可稱為優質的蓋層,生儲蓋配置較好。但油氣藏以小型為主,且以氣藏為主。
柴達木盆地北緣侏羅系沉積環境演變及其石油地質意義
格式:pdf
大小:637KB
頁數:5P
4.4
柴達木盆地北緣(柴北緣)東段大煤溝剖面侏羅系沉積層序發育完整。下侏羅統巖性以細礫巖、細—粉砂巖與炭質泥巖和頁巖的不等厚互層為特征,其中大煤溝組一、二段與辮狀河三角洲平原相關的湖沼相炭質泥頁巖較發育,多含葉肢介、雙殼類和植物等靜水環境生物化石,沉積環境為辮狀河三角洲—濱淺湖體系;由3個中期基準面升降旋回構成1個長期旋回。中侏羅統厚層河流—沖積相砂礫巖較發育,化石面貌以介形蟲和植物為主,沉積環境為扇三角洲—濱淺湖體系,中上部發育較深湖相沉積;由9個中期基準面升降旋回構成1個長期旋回。不同時期和地區的化石與巖相分布特征反映侏羅紀沉積中心由西向東遷移。構造活動和氣候是沉積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但前者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早侏羅世潮濕氣候下的辮狀河三角洲平原為柴北緣提供了重要的生烴母質,但中侏羅世中晚期半干旱氣候更有利于形成高品質的烴源巖。圖5表1參18
柴達木盆地灘澗山地區發現上奧陶統碳瀝青
格式:pdf
大小:43KB
頁數:未知
4.8
2012年6月25日至8月初,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承擔的“柴達木盆地古生代油氣資源調查評價”工作項目野外地質調查組在柴達木盆地上奧陶統灘澗山群地層中發現了厚層碳瀝青,通過實測剖面、探槽揭露和地面追蹤,初步摸清了灘澗山地區碳瀝青分布寬度為200~300m,
柴達木盆地德令哈坳陷基本地質特征與油氣資源潛力評價
格式:pdf
大小:1.2MB
頁數:7P
4.7
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地震資料綜合解釋和勘探目標綜合評價研究,認為柴達木盆地北緣塊斷帶東段德令哈坳陷是中生代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發育起來的伸展坳陷,經歷了第三紀的張扭坳陷和第四紀擠壓坳陷階段,坳陷內較穩定地分布了中侏羅統大煤溝組4—7段的烴源巖,還發育有石炭系潛在的烴源巖層系。儲層在各層段均有分布,中生界以大煤溝組6段石英砂巖和白堊系的河流三角洲相砂巖為主。圈閉主要分布在凸起構造帶,山前還發育推覆構造帶,構造形成定型期與油氣運聚期配合良好,可形成自生自儲、下生上儲的儲蓋組合。通過該坳陷資源潛力與油氣遠景評價,認為中侏羅統自生自儲的成藏組合是現實的勘探領域,托南斷階、宗務隆山前逆沖帶及埃姆尼克凸起帶為主力生烴凹陷,具有一定勘探前景。
柴達木盆地西北緣現代沖積扇沉積特征及石油地質意義
格式:pdf
大小:3.1MB
頁數:9P
4.6
柴達木盆地處于古亞洲構造域和特提斯-喜馬拉雅構造域的結合部,構造應力大而復雜,導致盆內地勢起伏大,加上西南暖濕氣流受喜馬拉雅山系阻隔難以進入境內,盆內氣候干旱,最終導致盆地內沖積扇極為發育。通過對大柴旦地區大頭羊煤礦、魚卡河、波門河和八里溝四個沖積扇的實地考察,共觀測到3個亞相8個微相:扇根亞相沉積物最粗,分為古溝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間微相;扇中亞相沉積物偏細,成熟度增高,分為辮狀水道、辮狀水道間和縱壩微相;扇緣亞相沉積物最細,流體能量最低,分為水道徑流和片流微相。不同沉積微相其沉積特征差異較大,認為古溝道、主水道和辮狀水道微相具有較好的儲集性能。勘探表明,沖積扇沉積與儲層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內形成的油藏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另外,沖積扇的形成很可能導致上覆地層形成扇背斜油藏,也可能導致下伏基巖形成基巖風化殼油藏。
柴達木盆地東部第四紀水文地質條件對當地農業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52KB
頁數:2P
4.4
柴達木盆地東部第四紀水文地質條件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該地有地層新、規模大、成因特殊等特點,從資源的角度出發,該地區的植物資源以及其他相關資源的勘探受到了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天然氣的運輸和地層水的關系極為密切,而植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就是有充足的地層水,且地層水間接關系到農業的發展,因此選擇這一領域進行了研究。論述了柴達木盆地東部地區第四紀水文地質條件對當地農業的影響,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
基于MODIS數據的柴達木盆地南緣綠洲土地覆蓋動態變化研究
格式:pdf
大小:1.5MB
頁數:9P
4.5
基于遙感和gis技術手段,利用2000—2009年生長季的modis數據對柴達木盆地南緣綠洲進行了土地覆蓋分類,得到前期(2000—2004年)和后期(2005—2009年)兩期土地分類圖以及2000—2009年土地覆蓋類型變化趨勢圖,分析了2000—2009年10a尺度上該地區土地覆蓋類型的面積變化以及空間分布格局。分析得知,柴達木盆地南緣綠洲同時存在兩種演化趨勢:綠洲化和荒漠化。近10a來綠洲化的總面積為1040km2,占研究區面積的4.58%,主要集中在荒漠化區域與穩定區域之間;荒漠化的總面積為399km2,占研究區面積的1.76%,其中80%集中在綠洲邊緣(4km以內),也就是說,綠洲的邊緣地區相對于綠洲的其他區域更易于發生荒漠化現象。從整個研究區來看,綠洲化趨勢高于荒漠化趨勢,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近年來氣候變暖,昆侖山上大量冰雪融化,為下游綠洲提供了一定的水資源,但綠洲上游一些地區人類活動的加劇使用了大量的水資源間接地影響了綠洲的演化,使得綠洲邊緣水資源缺乏的地區荒漠化加劇。
柴達木盆地北緣大柴旦地區古生代花崗巖鋯石SHRIMP定年
格式:pdf
大小:2.1MB
頁數:15P
4.7
大柴旦地區是柴北緣古生代超高壓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超高壓巖石相伴的花崗巖十分發育。這些花崗巖具有兩類不同的巖石地球化學特征,ⅰ類以na_2o/k_2o比值小于1、明顯的負eu異常和低sr、高y為特征,具有s-型花崗巖的屬性,ⅱ類以na_2o/k_2o比值大于1、弱負eu異常到正eu異常和高sr、低y為特征,具有ⅰ-型花崗巖的屬性,反映了它們的源巖及成因上的差異。鋯石shrimpu—ph定年結果表明,大柴旦地區花崗巖的年齡可分為三組,第一組年齡為446.3±3.9ma,第二組年齡分別為408.6±4.4ma、403.3±3.8ma、401.8±3ma,第三組年齡分別為374.5±1.6ma、372±2.1ma。結合區域地質特征,我們認為,第一組年齡可能反映了柴達木陸塊與中南祁連板塊碰撞的時代,第二組年齡可能反映了深俯沖地下的板塊由于拆沉而折返的時代,第三組年齡可能反映了碰撞隆起后造山帶上不同塊體之間的伸展、滑塌的時代。
柴達木盆地香日德農場改造高原荒漠生態系統的初步研究
格式:pdf
大小:1.3MB
頁數:9P
4.7
柴達木是青藏高原的一個高海拔的內陸盆地,為全國著名的荒漠區。氣候干燥、植被十分稀疏,種類貧乏,并有大量裸地,生物產量低。由于高海拔賦予它的高寒性,喜溫作物難以生長。此外,第三紀上新世晚期以來由于柴達木古氣候先轉干燥、繼轉干寒,加之地質構造及地形的影響,導致鹽沼、鹽湖以及含鹽與石膏風化殼的廣泛分布(黃麒等,1980),又使其顯現鹽漠特色。柴達木土地面積廣達24.95萬平方公里(青海農業地理編寫辦公室,1979),礦產豐富,為本省主要牧業區和商品畜產品基地之一,在其東部邊緣以及中、西部局部綠洲地區,有著發展種植業,農林牧綜合經營的現實可能性與必要性,有一定發展前途。因此對柴達木荒漠生態系統的特點及典型單位改造系統的經驗教訓,進行一些初步研究探討,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塔里木盆地南部隱伏地質構造研究與金剛石源區預測
格式:pdf
大小:278KB
頁數:未知
4.5
在前人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和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地質、鉆孔、地震、地熱和重力、航磁與衛星磁測等資料的綜合分析,特別是通過對重力、航磁資料的定量反演與嚴格對比,深入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隱伏地質構造。并且,根據金剛石找礦的基本理論和作者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對和田出土的金剛石顆粒的礦源區位置進行了預測。
柴達木盆地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格式:pdf
大小:782KB
頁數:6P
4.8
通過對柴達木盆地1∶250000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水文地質鉆探、各類樣品的采集分析,以及已有區域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等成果資料進行分析比對,發現柴達木盆地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由于水資源開發利用模式不合理,造成地下水資源貧化、人為或自然作用造成地下水位上升,以及土壤鹽漬化、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降落漏斗擴展及淡水咸化、地下水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短缺、鹵水開采形成降落漏斗,導致鹵水資源的貧化及廢鹵排放形成的反向漏斗,造成鉀鹽含量的相對減少及大規模開采地下水以后,綠洲帶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沙漠化面積迅速擴大等環境地質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水質咸化、超采等方面的具體措施。
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查的歷史,經驗與思考
格式:pdf
大小:3.0MB
頁數:11P
4.4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資訊http://www.***.***
塔里木盆地西南邊緣壓扭構造體系及其石油地質意義
格式:pdf
大小:2.3MB
頁數:8P
4.6
塔里木盆地西南邊緣發育甫沙—齊姆根和柯克亞—和田南2個壓扭構造體系,前者主要是帕米爾弧形構造東北側的側向滑移與西昆侖造山帶向塔里木盆地的不均勻沖斷活動的聯合作用結果,后者則主要與西昆侖造山帶向塔里木盆地的不均勻沖斷作用有關。這2個壓扭構造體系主體形成于新近紀以來的喜馬拉雅運動,其構造樣式在平面上主要為走滑—逆沖斷裂和雁列式分布的斷裂與背斜,在剖面上則呈現為雙重構造與反沖構造的疊加。壓扭構造帶所遭受的壓扭作用從改善儲層的儲集性能、形成新的油氣圈閉、促進油氣運移與成藏等方面對塔里木盆地西南邊緣的油氣成藏發揮了積極作用,壓扭構造帶是油氣勘探的有利構造部位。
柴達木盆地北緣土壤積鹽特點及對公路工程建設的影響
格式:pdf
大小:174KB
頁數:3P
4.6
本文在分析研究柴達木盆地土壤積鹽類型分布特點及成因的基礎上,客觀地闡述了柴達木盆地土壤成鹽環境及鹽脹溶陷災害形成演化對工程建設的影響,進而提出了相應有效的防護治理對策。
柴達木盆地第四系疏松砂巖天然氣儲層可動水預測方法研究
格式:pdf
大小:297KB
頁數:未知
4.7
柴達木盆地澀北氣田為第四系疏松砂巖儲層氣田,氣田構造平緩,儲層巖性疏松,氣層含氣飽和度較低,氣水關系復雜。澀北氣田的出水模式有邊水水侵、泥質隔層內水的竄流、水層水竄流和儲層束縛水轉化為可動水等。其中,儲層束縛水轉化為可動水產出是一種新的出水形式。在氣田開發過程中,天然氣不斷采出,地層壓力逐步下降,儲層在上覆地層壓力作用下被壓縮,孔隙度降低,地層含水飽和度增加,當儲層壓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時,部分束縛水逐步變成可動水產出,從而影響氣田生產。根據澀北氣田儲層地質特征,結合氣田出水規律,分析了澀北氣田氣井出水原因及類型。從開發實驗、數據分析入手,建立了儲層束縛水變可動水產出預測圖版,該圖版中儲層含水飽和度曲線與束縛水飽和度曲線交點對應的壓力即為氣藏層內可動水臨界出水壓力,研究表明隨氣藏壓力下降,氣層束縛水可轉變為可動水產出。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區塊石油地質條件與勘探前景
格式:pdf
大小:772KB
頁數:6P
4.8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區塊發育寒武系-奧陶系海相和侏羅系陸相兩套有效烴源巖構成的復合含油氣系統;中生界以斷裂背斜構造圈閉為主,成排成帶展布;古生界以大型鼻隆背景之上的斷背斜、構造巖性、地層不整合圈閉為主;控制油氣垂向運移的通源斷裂發育,圈源時空有效配置,燕山晚期-喜山期構造變形微弱,有利于油氣藏保存。區塊內存在三類不同成藏組合的勘探領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塔里木盆地臺盆區海西期地質事件及其油氣成藏效應
格式:pdf
大小:732KB
頁數:6P
4.8
為認識塔里木臺盆區油氣成藏條件和勘探領域,從盆地分析角度出發,借助地震資料和沉積地層的分析結果,闡述塔里木盆地海西期一系列地質事件及其與油氣成藏的關系.認為海西期內的斷褶隆升-巖溶作用和早、晚古生代盆地的疊合,對于碳酸鹽巖巖溶-裂縫型儲集體的發育與優質儲蓋組合的形成至關重要,為中下奧陶統烴源巖在海西期末大量生成油氣提供了運聚條件和富集場所.要加強臺盆區的油氣勘探,尋找早、晚古生代盆地疊置界面上下的優質碳酸鹽巖溶-裂縫型儲集層和向隆起上超的志留系-東河砂巖海相碎屑巖儲集層仍將是重要勘探方向.
文輯推薦
知識推薦
百科推薦
職位:城市規劃師
擅長專業:土建 安裝 裝飾 市政 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