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15KB
頁數: 2頁
寺前橋 陳思伊 寺前橋位于新河鎮內,它橫臥在水流湍急的金清港上, 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了。 寺前橋長 64 米,寬 4.6 米,是一座石拱橋。橋墩、橋 面全都由石頭拼接而成。遠遠望去,那橋的身上滿是斑駁的 印跡,還有苔蘚、藤蔓也爬到了橋身上,正像一條沉睡很久 地長龍臥在水面上。走近細看,橋面也很與眾不同,橋面并 陡峭,走起來并不吃力,可偏偏上了幾個臺階后,就有一個 平臺,似乎專門為老人和小人休息用的。你再細瞧,就會發 現,橋面上有車輪滾過過的一道深深的痕跡, 似乎告訴我們, 曾經的這兒是多么的熱鬧。 在新河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新河所,所四門,門 門走馬。寺前橋,橋五洞,洞洞行船。 ”其中,就講到了寺 前橋的繁華景象。那時候,江面上一條條船來來往往,寺前 橋下的每個橋洞里都有船在駛過。更不用想,寺前橋上的熱 鬧景象了:行人啊,車輛啊,牛羊啊,都在橋上我來你往, 擠來擠去。如果有人推著車,
格式:pdf
大?。?span class="single-tag-height">1.8MB
頁數: 2頁
在中國臺灣館展出"游園"玻璃花園,是呼應后都市復興主義影響,為人們所設計靜寧喘息的冥想空間。花園的外觀融合中國臺灣與芬蘭文化中的圓形環狀場域,在"空"與"當下"的片刻之中的邏輯思維。從不同層面來看,組成花園的元素是假山庭園與一座秋千?;▓@本身亦是一座資源回收場,里頭所有的設置全是機緣撿拾廢料重新排列組合而成的。城市要能生滅相依才會源源不絕?;▓@地表鋪上回收碎玻璃,秋千與走道都用二手木料加以建造。其中的玻璃石塊更是玻璃廠近12年才會生產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全然美麗、透亮如珍珠般的副產品。原來,玻璃工廠的玻璃熔解爐自開廠熱機以后,便沒日沒夜、從不間斷地在高溫下窯燒石英生產玻璃。除非更換坩堝或是修理,否則需維持長時間的高溫。坩堝大概每12年整爐冷卻后更換一次,此時在坩堝里經年累月堆積的玻璃熱流,會隨孔洞中流出來,隨機形成各種玻璃膏塊,待玻璃膏冷卻之后,便成花園中擺置玻璃石塊的模樣。石塊形狀是完全無法預期的美麗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