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小:1.3MB
頁數: 10頁
土壤水分是制約黃土丘陵區生態建設和土地可持續利用的關鍵因子,認識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水分狀況對該地區植被恢復和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本研究采用EC-5土壤水分傳感器,對黃土高原園則溝流域坡耕地、梯田、棗園和草地生長季內(5—10月)0~16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進行連續監測,探討這4種典型土地利用類型的土壤水分變化特征.結果表明: 在降水常態年和干旱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季節變化、蓄水特征及垂直分布均存在差異.在2015年干旱年,梯田表現出良好的蓄水保墑效果,0~60 cm土層生長季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別比坡耕地、棗園和草地高2.6%、4.2%、1.8%(P〈0.05),0~160 cm土層儲水量分別比坡耕地、棗園和草地高43.90、32.08、18.69 mm.在2014年常態年,棗園0~60 cm土層生長季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別比坡耕地、梯田和草地低2.9%、3.8%、4.5%(P〈0.05);在干旱年,0~160 cm土層有效水儲量僅占土壤總儲水量的35.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均是表層(0~20 cm)與中層(20~100 cm)土壤水分的灰色關聯度較大,且土壤水分變化態勢的相似程度表現為梯田〉草地〉坡耕地〉棗園.對于試驗區內的坡耕地,可考慮改造為梯田,以提高雨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促進生態農業建設;而針對黃土丘陵區旱作棗園土壤缺水嚴重的現象,需采取適當水分管理措施以降低棗樹自身耗水和其他無效耗水,實現棗園可持續發展.
格式:pdf
大小:525KB
頁數: 7頁
通過對比晉西黃土區蔡家川流域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油松林地、退耕荒草地和農地土壤有機碳和總氮含量的差異性,探討了土地利用變化對該流域土壤碳氮儲量的影響。結果表明:(1)4種土地利用類型下,土壤有機碳和總氮均表現出表聚效應,且荒草地垂向降幅最大,各樣地土壤有機碳和總氮均呈極顯著線性正相關;(2)油松林地0—48cm土層有機碳含量高于其他樣地,刺槐林地0—48cm土層總氮含量顯著高于其他樣地,而4種土地利用類型在48—96cm土層和96—160cm土層中有機碳和總氮含量差異不顯著;(3)從蔡家川流域退耕土壤固碳和固氮效應整體而言,退耕林地具有顯著的土壤碳氮固存效應,隨著人工林地面積占比的增加,流域土壤總有機碳和總氮儲量相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