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pdf
大小:1.1MB
頁數: 7頁
目的關節軟骨的病變常伴有軟骨下骨缺損,其修復重建一直是骨科難題。探討BMSCs-雙相支架復合物修復骨軟骨缺損的可行性,比較其與植入單純雙相支架及動物自身修復效果的差別具有重要意義。方法以聚乳酸/聚羥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羥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為原料制備由軟骨相和骨相構成的三維支架,提取天然Ⅰ型膠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涂于表面制成PLGA-HA-ColⅠ雙相支架。取新西蘭乳兔骨髓分離培養獲得的第2代BMSCs,以1×106個/mL接種于雙相支架,掃描電鏡觀察支架結構和細胞分布。取30只6月齡新西蘭大白兔,建立股骨遠端關節面骨軟骨缺損模型,隨機均分為3組,A、B組分別于缺損區植入單純雙相支架和BMSCs-雙相支架復合物,C組作為空白對照組未植入支架材料。于術后1、3、6、9個月取材行大體及組織學觀察,術后9個月對A、B組標本行大體評分比較、micro CT掃描定量分析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結果掃描電鏡示雙相支架孔隙連通性好,軟骨相和骨相孔徑不同,BMSCs在雙相支架內生長良好。大體觀察示術后9個月內A組關節表面逐漸形成類軟骨樣組織,部分出現塌陷或不規則缺損;B組關節面無塌陷或碎裂,新生組織質地更接近正常組織;C組缺損一直存在。大體評分顯示3組修復效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織學觀察示術后1個月A、B組缺損區存在炎性反應;術后3個月新生組織長入;術后6個月支架完全降解,新生組織在植入物及缺損邊緣爬行生長;術后9個月形成大量膠原纖維,表面多為纖維軟骨。C組觀察期內缺損持續存在。術后9個月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A、B組標本缺損區ColⅡ染色呈弱陽性,ColⅠ染色陽性。結論PLGA-HA-ColⅠ雙相支架具備較適宜的一體化修復骨軟骨缺損的物理特性,接種BMSCs后整體修復效果更好。